转自:茂名发布
据茂名日报报道,近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庄悦群到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调研时强调,要聚焦“荔枝主题展示区”定位,强化系统思维和“精品意识”;发展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打造多元化消费新场景;要始终坚持“大景区”思维,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等等。这不仅为柏桥的高质量发展把关定向,更是一步步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的“施工图”。“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的千古绝唱,道尽了荔枝与岭南的羁绊。而今,柏桥以一颗荔枝为支点,撬动交通、农业、文化、旅游、商业的深度融合,在“绿美生态”与“产业焕新”的交织中,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茂名路径”,也为中国式现代化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柏桥答卷”。
▶▷生态筑基+全域联动:重构“山水荔乡”空间美学。“大景区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发展理念,旨在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创新,推动旅游景区的全面发展,实为对碎片化开发的破局。荔博园的荔鼎项目以“零碳建筑群”为核心理念(规划采用光伏荔枝叶形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绿色技术),将55.8%的森林覆盖率转化为文旅竞争力。其创新在于“三路协同”——生产路直通万亩荔林,游客可体验采摘、加工全过程;生活路串联高凉菜美食街,再现苏轼笔下“蒌蒿满地芦芽短”的烟火气;旅游路嫁接古驿道文化,打造“荔枝+海上丝绸之路”主题游线。这种全域整合,恰似王维“空山新雨后”的诗意布局,用生态基底串联产业血脉,让“山水林田路”皆成风景。
▶▷文化破圈+产业共生:从“非遗孤岛”到“品牌共同体”。过去茂名147项非遗项目因为种种原因,和大多数非遗项目一样曾陷“藏在深闺人未识”,而今柏桥以“非遗+”模式破题,让非遗“一朝惊艳天下知”:高州木偶戏融入服务区茶馆展演,化州拖罗饼与荔枝冰淇淋跨界混搭,更计划推出“荔枝非遗盲盒”,让文化可触可感。而广东绿帝桂荔公司开发的28款深加工产品,将荔枝从鲜果延伸至冻干、咖啡等领域,毛利率达65%。未来可主动联合桂、琼等荔枝产区组建“地理标志品牌联盟”,每年发布《中国荔枝产业白皮书》,让茂名从“产地”跃升为“行业标准制定者”。此举正如陆羽著《茶经》定茶道,或可催生当代《荔枝经》。
▶▷场景革命+流量密码:从“打卡2小时”到“停留2天”。对于一些网红打卡点,有人曾形象地比喻“除了脚印和垃圾什么都没有留下!”一语道出了景点的尴尬。而庄悦群提出“沉浸式体验新业态”,直击文旅“快进快出”的痛点。柏桥服务区规划“荔枝AR寻宝”“古荔林夜游”,暗合沉浸式消费转化率提升40%的趋势。但如果仅仅是止步于此,很容易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窠臼。可借鉴成都宽窄巷子“烟火+高端”模式:在荔枝主题民宿中植入SPA、品鉴等深度体验;借荔枝成熟季打造“大唐荔香节”,复现杨贵妃驿传盛景;淡季推出研学课程,联合高校开设“荔枝基因组”课堂。打造辛弃疾词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景观,唯有让场景兼具文化厚度与体验黏性,才能真正将“流量”沉淀为“留量”。
▶▷时序哲学+科技赋能:破解“开业即巅峰”魔咒。文旅项目常陷“三月冷清”困局,柏桥的破局之道在于“建设运营无缝衔接”。一方面,荔鼎项目引入生态监测大数据平台,游客扫码可追溯古荔树碳汇贡献,让生态价值可视化;另一方面,借鉴乌镇“文化IP+活动矩阵”模式,用持续运营延长生命周期,优质活动可使游客重游率提升3倍。未来可建立荔枝数字孪生系统,游客通过VR见证“荔枝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更可化身“云荔农”远程认养果树。这种“科技+时序”的双重赋能,恰如陆游所言“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唯有超越短期热闹,方能成就“长红逻辑”。
柏桥模式的精髓,在于以系统思维编织“生态、文化、产业、科技”四维网络。若未来能在“主客共享”上再突破——如创建“荔民合作社”,让村民成为文化讲解员、非遗传承人,便可真正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理想图景。当千年荔枝文化与现代产业文明共振,这颗岭南佳果终将从“一季鲜红”走向“四季长红”。
文/特约评论员 姜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