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让岷江上游径流持续减少,灌区水从何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亮
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汉代
约70万亩
宋代
约150万亩
清代
约300万亩
1949年
280余万亩
上世纪50—70年代
600余万亩
2021年
1130.6万亩
2025年
1164.7万亩
●覆盖8市41县(市、区)
●惠及3000万人口
未来
将达1519万亩
都江堰灌区作为全国第一大灌区,每年的春灌启动都是“重头戏”。在都江堰灌区2025年用水管理工作暨春灌启动会上,一个变化引人瞩目——相比以往,供水区域新增了内江市资中县。
“今年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将达到1164.7万亩,覆盖全省8市41县(市、区),并将首次实现向川南经济区供水。”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这是都江堰灌区发展史的又一个重要突破。
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活着的水利工程”,灌区持续扩面的背后,有哪些故事?
灌区现状
以占全省5%的土地贡献25%的粮食产量和48%的GDP,惠及3000万人口
“2000多年来,随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不断建设与发展,灌区的灌溉面积也在持续扩大。”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水文化处副处长陈金明介绍,相关史料显示,都江堰灌区的灌溉面积在汉代时期约为70万亩,宋代时期约为150万亩,清代时期约为300万亩。
到了近代,由于战乱等原因,都江堰水利工程一度疏于管理。1949年,都江堰灌区的灌溉面积已萎缩到280余万亩。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供水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灌区迎来多次重大扩容。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通过修建人民渠、东风渠等骨干渠系,岷江水三穿龙泉山脉,都江堰灌区打破了自然地理的束缚,供水进入川中丘陵,灌区面积提升至600余万亩。
1993年,都江堰灌区的灌溉面积突破1000万亩大关。2021年,毗河供水工程一期通水后,又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25万亩,惠及225万城乡居民,灌区面积达到1130.6万亩。
今年增加资中县供水区域后,都江堰灌区的灌溉面积将达到1164.7万亩,涉及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大部分区域和川南经济区的部分区域,继续稳坐全国第一大灌区交椅。
如今,都江堰灌区以占全省5%的土地贡献25%的粮食产量和48%的GDP,惠及3000万人口,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水支撑。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灌溉面积等维度看,都江堰灌区都是名副其实的“超级灌区”。
用水危机
灌溉面积持续增加,岷江不堪重负,加大力度引水不可行
灌区不断扩容,水还够吗?都江堰灌区的“重头戏”——春灌启动,一般是指每年的春灌供水工作会。这个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决定了灌区各用水片区今年能够获得多少水量。
以去年为例,都江堰渠首引水105亿立方米,全灌区供水76亿立方米,春灌累计供水18亿立方米。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供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引水量和渠道输水能力有限,过去灌区常有“争水”现象,即渠道上游的平坝灌区可以优先使用水资源,因此,用水高峰期渠道下游的丘陵灌区有时会处于断流状态。
每年春夏两季,上游的高山融雪和丰沛降雨给岷江带来浩大的水流。既然都江堰灌区引水量有限,继续加大力度从岷江引水是否可行?
“不可行。”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岷江上游(都江堰鱼嘴断面)年均来水量约140亿立方米,70%的水被引入都江堰灌区,已经“不堪重负”。
此外,根据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雷孝章教授等学者的研究,岷江上游径流近五六十年来已显著减少。据控制岷江上游水文状况的紫坪铺水文站长期连续观测,岷江上游年平均径流量在上世纪30年代时为174亿立方米,上世纪60年代时为155.8亿立方米,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则降为132.6亿立方米。
“气候变化是岷江上游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同时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雷孝章说。
岷江上游径流来水是都江堰灌区的主要水源,但岷江水资源不是无限的。当前,都江堰灌区扩面背后的水资源挑战已经十分严峻。根据都江堰灌区规划,未来灌区灌溉面积还将达到1519万亩,如果继续过度开发岷江水资源,将带来严重用水“危机”。
破题之路
在节流基础上开源,从向天要水到引大济岷
一方面是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的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是岷江上游径流的减少。一增一减之间,如何平衡水资源的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都江堰灌区的水资源挑战,不单是灌溉面积增加所导致,还有人口增加、工业、生态用水增加的原因。
同样以2024年为例,都江堰灌区全年供水7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供水为39亿立方米,占比51%。另外还包括生活供水22亿立方米、生态供水14亿立方米以及工业供水6900万立方米。
如今,都江堰灌区受益人口已超3000万。随着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人口逐渐增长,供需水矛盾将日益加剧。根据四川水安全保障中长期规划测算,预计到2035年,都江堰灌区年供水缺口将达25亿立方米。
弥补巨大的供水缺口,无外乎开源和节流两种方式。
先看节流。即在现有水资源总量基础上,开展节约用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的活动。
“近年来,都江堰灌区先后推进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持续完善和提升灌区水网输配水能力,年增节水能力5.34亿立方米,2023年获得全国‘节水型示范灌区’称号。”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但仅靠节流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灌区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再看开源。除了岷江上游径流来水,灌区内修建的各类水库也可以拦蓄降雨,也就是“向天要水”,例如黑龙滩水库、鲁班水库、三岔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囤蓄的水源,成为灌区用水的补充。
此外,向岷江流域之外“借水”也是重要的开源选项之一,这由此催生出四川水利建设史上的世纪工程——引大济岷,即引大渡河之水补济岷江流域。
根据引大济岷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等资料显示,工程从大渡河泸定水电站库区引水,2035年引水量15.39亿立方米、2050年引水量18.09亿立方米。
“引大济岷不是替代都江堰,而是为其带来新的生命源泉。”上述负责人表示,引大济岷工程今年将开工建设,工程建成后,都江堰灌区将以岷江、大渡河为双水源,为都江堰灌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实水安全支撑。
下一篇:合肥、马鞍山发布干部任前公示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