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萌
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计算所,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代码为笔,以逻辑为墨,在方寸之间的机载计算机中书写着大国重器的未来。杨玻,第十九研究室平台2组的组长,正是这群“代码魔法师”中的佼佼者。他不仅能用代码“变出”精密的机载系统,还能带领团队在科研攻坚的浪潮中乘风破浪。
杨玻的日常,就像是在编写一部精密的“科技剧本”,代码是他的“台词”,芯片是他的“舞台”,而用户需求则是他必须完美契合的“角色设定”。他以代码为桨,以创新为帆,带领团队在型号任务的精密齿轮间穿梭,用一行行代码编织着航空强国的梦想。简单来说,他就是那种既能写代码,又能带团队,还能搞定各种“不可能任务”的“全能型选手”。
72小时奇迹凌晨的代码会说话
2024年,型号科研任务迎来里程碑式挑战。面对搭载全新处理器、操作系统及架构的两型ICP平台,杨玻团队承担了18个新研软件配置项的研制任务。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杨玻主动请缨担任平台软件项目主管。为了突破时间限制,他每天“卡点销项”,每周发布“进度热力图”,累计完成项目研发文档147份,解决现场联试问题40余项。
临近试飞节点,交付的装机软件在地面首次加电时突现系统偶发崩溃故障。杨玻带领团队驻守试验大厅,面对复杂的故障场景,化繁为简,构建故障树,逐分支逐级验证排查。通过指令集分析,最终发现隐蔽的时序冲突,72小时内完成问题定位。这场硬仗的胜利,不仅保障了试飞节点的如期实现,更提升了团队复杂系统级问题的快速定位能力。“凌晨的代码会说话”,这是杨玻团队2024年的工作写照。
代码“极客”用创新点亮未来
杨玻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旺盛的创新精神。他以型号需求为牵引,突破了统一的跨平台接口技术、软件动态加载技术、基于PCIE网络可靠性通信技术和关键软件的可信启动技术等关键技术。2024年,他主持研究的创新课题“机载计算平台日志管理技术”,形成了一套通用的跨平台轻量级日志故障记录与管理软件。通过项目上的推广应用,故障定位时间缩短了50%。
作为健康管理技术专家组成员,杨玻始终保持着对前沿技术的敏锐触觉。他提出的创新创意方案已作为创新课题立项,编写的专业技术调研报告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从单兵到铁军团队魔法与“三阶赋能”计划
“单兵作战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要打造能打硬仗的软件铁军。”作为行政组长,杨玻将系统工程思维注入团队建设。组内承担的128个配置项建立了“三维管理矩阵”:横向按128个配置项建立全生命周期台账,纵向按周分解里程碑节点,深度维度则设置技术风险预警等级。
在培养“新生代”方面,杨玻设计了“三阶赋能计划”:新人入职先通过数字样机模拟嵌入式软件开发锤炼基本功,中期加入项目团队提升实战能力,后期主导子模块开发完成能力闭环。为推进软件正向设计,他主动实践室里总结的“1+M+N+X”需求编写方法,高质量完成40余组平台服务需求编写示例,为平台服务类的高质量需求编写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从实验室到用户现场,从技术文档到创新专利,杨玻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航空报国的深刻内涵。当被问及成功秘诀时,他总是说:“把每个代码都写成誓言,让每行程序都经得起战火检验。”这或许正是新时代航空人的精神密码:在0与1的世界里浇筑忠诚,于静默的代码中澎湃强军报国的赤子之心。
杨玻的故事,是代码铸魂的传奇,更是精益求精的典范。他用行动证明:每一行代码,都是航空强国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