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赤水市融媒体中心 张浪
4月的暖阳穿透密林,洒落在遵义市赤水市大同镇四洞村的林地上。村民黄星灿和妻子刘先容正俯身查看菌棒的生长情况。黄星灿轻轻掀起地膜,只见菌丝洁白茂密,用手指按压,极具弹性。夫妇俩相视一笑:“今年第一茬,稳了。”
曾经,这片山林只见“青山”,却不见“金山”。为了让当地群众实现“靠山吃山”,近年来,大同镇、四洞村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不断开展入户走访,并组织村民走出大山考察学习林下经济的运作模式。
“看到林下种竹荪能带来实打实的收入,我们就想着试一试。”黄星灿说。
就在他们因为成本、技术等问题犹豫不决时,大同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和四洞村传来好消息:脱贫户发展竹荪产业,可获得2万元产业奖补,还有企业提供“一对一”技术支持,并保障销售渠道。
有了政策支持,2024年9月,黄星灿夫妇与赤水市冠萃林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公司不仅派技术人员杜鹃全程指导,还安排工作人员记录竹荪“成长”过程。
“种植期间,杜技术员每天都到现场来,一发现问题就马上给我们讲解。”刘先容一边搭建遮阳网一边说,“采收前,还会组织集中培训,教我们采收技巧。采来的竹笋品相越好,卖的价钱就越好。”从去年11月到今年1月,每当气温变化,杜鹃就会带着团队实地查看菌丝的生长情况,提醒黄星灿注意温度变化,及时掀膜或补搭遮阳网。
黄星灿回忆,在林地里,杜鹃戴着手套、拿着砍刀示范:“黄大哥,咱们先把地上的杂草、烂叶子清理掉,像这种带刺的野莓藤最不能留,很容易划破菌袋。”
黄星灿和妻子连忙弯腰扒开枯叶堆,“是不是像这样把地皮露出来?”
“对!但顶上的竹枝丫千万别砍。”
杜鹃指着竹林解释,“红托竹荪就像小孩子一样,既怕太阳直晒,又需要一些散光。留下这些树荫,再加上遮阳网,就像给菌子撑起了一把遮阳伞。”
菌棒的摆放也很有讲究。杜鹃教他们用卷尺测量间距:“把菌棒按一根竹竿的间隔摆放。”说着,她蹲下身示范,“横竖都要对齐,这样既能保证通风,又方便采菌。”
“这天气忽晴忽雨的,该怎么办呢?”刘先容摸着泥土发愁。杜鹃掏出温湿度计:“别担心,有办法。土壤的湿度要像捏糍粑一样,握紧成团,松手即散。要是连续下雨,就得赶紧在垄沟挖排水口。遇到大太阳天,就铺上一层枯叶保湿。”
说着,她把枯叶均匀地撒在菌棒上,“这就相当于给菌床盖了一床薄被子,既能保湿,又不会闷。”就这样,日复一日,黄星灿夫妇跟着杜鹃踏踏实实地学到了种植技术。“只要用心管理,真不愁没收成。”黄星灿感慨道。
最近,杜鹃又来到林地。林荫下,湿润的泥土散发着清香,她轻敲地膜,讲解道:“这段时间温度适宜,菌丝生长很快,第一批种植的竹荪预计4月底就能采收第一茬竹荪蛋。”
如今,四洞村1万棒菌种已经落地,曾经沉睡的林地变成了“聚宝盆”。
黄星灿心想,有政府补贴,企业又给出保底价收购,光是第一茬竹荪采收就能有不错的收入。要是管护得好,还能采收第二、三茬。“事先约定好了,如果市场价更高,我们还能自主销售。”黄星灿夫妇干劲十足。
说话间,电话铃声又响了,“菌棒要错开放,覆土时注意厚度……”随着越来越多村民开始大胆尝试,黄星灿也仔细地把自己学到的技术分享给想尝试种植的邻里。
山风吹过,菌棒间,红托竹荪的嫩白菌丝正不断生长,孕育着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