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与代码的对话
创始人
2025-04-23 03:07:43
0

转自:内蒙古日报

【编者按】

  当人工智能在纸页边缘敲响代码的韵律、电子墨水在千年典籍中流淌出新的涟漪,人类文明古老的传承方式阅读,正以全新的姿态浸润人们的生活,给予未来无限可能。值此“世界读书日”之际,我们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的阅读主题为坐标,通过聆听读者代表分享的阅读故事,在纸页的褶皱与像素的闪烁之间,探寻多元载体如何共同编织人类认知的经纬。  

  聚焦纸质书的触感与沉浸感,感受传统阅读的专注与温度,赋予深度阅读更多仪式感。

  墨香里的旧时光

  □钮桂云

  时常会想起小时候,那时没钱买书,每次开学发新书的那天,我总是不睡觉也要读完语文课本,有时姐姐发的新书,我比她读得都多。上了三年级,有了作文课,同学们都头疼写作文,我却很喜欢。每碰到一个作文题目,我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有时还引用上几句名人名言。一次语文老师问我:“作文里的例子是从哪里学来的?”我也说不清,可能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吧。那时,我的作文经常拿到县里参加比赛,有一次,奖品竟然是一本《新华字典》。

  到了大学,为了能够随时看书,我争取到在图书馆帮忙的机会。作为一名理科生,我的业余爱好就是写豆腐块文章,然后努力在各类杂志报纸上发表。

  工作之后,有了自己的经济来源。工作之余,我大多数时间都是逛书店和买书。家里书房的两面墙壁上两米高的书橱被摆得满满当当。后来,买书成了一种习惯,书架上的书也越来越多。

  去年,因工作变动搬家,书房里的书没有带走,我开始阅读电子书,随便一搜应有尽有。出差读、旅行读、走在路上读。紧接着,收到了儿子的“抗议”。因为拒绝儿子接触手机,他问我“你怎么能看,我就不能看了?”我哑口无言。

  思考过后,我意识到应该给儿子作个榜样,少接触手机。可阅读的习惯不能停止,那就捧起书本,再次在墨香中感受手指碰触纸张的“沙沙”声,享受蕴藏于书的宁静。

  研究表明:人在触摸纸质书时,大脑杏仁核会分泌安定因子,使人心情平静,身心放松。同时,纸张的漫反射比自发光屏幕更加节能,眼睛明显得到放松。对我来说,阅读纸质书籍的沉浸感更强,细节描写也会同频共情。

  总是很享受这样的当下: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书房,从书架抽下一本线装的《唐诗宋词》,轻轻翻过书页,仿佛那古典的、儒雅的书中文人缓缓走来,历史的一幕幕再次重演,如同进入时光隧道,与他们通过一个个文字音符产生连接。

  一位修复古籍师说“电子书是飞鸽传书,便捷却无体温;纸质书是鸿雁传情,万里云罗一雁飞”。我爱电子书,更爱纸质书。生活中陪伴我的大多还是一桌一椅一书,手指轻轻捻过书页,眼睛追逐着蔓延开来的方块字,满满的仪式感,这样的惬意和享受无可替代。我想,这就是一种传承吧。它们不仅承载着前人的智慧与思想,更是滋养心灵的甘露;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今中外的伟大灵魂对话。

  重新找回阅读的乐趣

  □陈裕

  买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每遇闲暇,我都会去书店和旧书市场逛一逛,遇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就会买下来。久而久之,我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囤书爱好者。

  书架上层层叠叠地摆满了书,各种门类都有。买书,我喜欢这种踏实的满足感,拥有这些书,仿佛就拥有了智慧与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自己陷入了焦虑和迷茫之中。起初囤书,我还能静下心来去阅读。一本本装帧精美的书籍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我就会有阅读的冲动,迫不及待地想一窥里面的内容。随着买回来的书越来越多,阅读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减少,我开始迷茫焦虑。很多书被束之高阁,从来没动过,就像是被我束缚的灵魂,默默等待我去开启它们的世界。

  我想,文字不该被标上价码,让书单沦为勋章。那些不为什么的阅读,才会让灵魂撞见另一个灵魂。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彷徨,我开始做出改变——不再囤书,静下心来去阅读那些还没来得及翻过的书。

  真正读书时,便找回了初心。通过重新与书籍建立联系,我逐渐从囤书的焦虑中走出来,开始享受阅读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买书的数量。在阅读中,我也学会了珍惜时间,更加专注,不再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我还乐于把家里的书籍借出去,和阅读同频者一起分享快乐,这不仅加深了我与朋友间的感情,还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读书的魅力。

  如今,我的书架还是层层叠叠,甚至有些书脊开始泛黄卷曲,如同老友眼角的皱纹。但每当指尖划过粗粝的纸张,总能触到时光凝固的肌理,那是数字阅读器永远难以模拟的温度,是文字真正生根的地方。在这个数字浪潮奔涌的时代,我固执地为每个故事寻找真实的居所,用墨香与纸页建造永不坍塌的宝塔。

  读书如捧沙漏,字句沉淀时光。作为一名囤书爱好者,曾经走进过误区,又自我救赎,重新找回了阅读的乐趣和意义。直到有一天,终于明白书籍不是用来囤积的,而是用来阅读和分享的。未来无限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与书为伴,在油墨香里找寻文字的奥妙,在纸页翻动时阅赏更亮的星光。

  探索电子书、有声书的便捷与创新体验,展现科技与人文的碰撞交融,让阅读形态无限延伸。

  在声音构筑的书海里遨游

  □马晓炜

  晨光初露,耳机里流淌出的文字随着脚步跃动,我在跑道上丈量城市。这种以耳代目的阅读方式,竟成了我与书籍重逢的奇妙路径,让阅读时光重新编织成温暖的精神纽带。

  我是痴迷读书的人。闲暇时,总要抽出时间,端坐在书桌前,感受纸张的纹理与厚度,听书页翻动的声音,品味油墨与铅字交织的独特气息。我曾以为,这才是阅读最本真的模样,是喧嚣世界里独属于自己的静谧角落。

  然而,从部队转业后,生活的节奏开始改变。繁忙的工作安排、日常的家庭事务,将阅读的时间挤压得所剩无几。还有随着年龄增长和用眼过度,视力不断下降,长时间捧书阅读竟成了负担。曾经爱不释手的书籍,渐渐在书架上蒙尘,偶尔瞥见,满是遗憾与不甘。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每当夜深人静,想起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内心便涌起强烈的渴望。我深知,书籍蕴藏着真理与智慧的光芒,让我在岁月的磨砺中保持从容,寻得内心的安宁。缺失了书香的日子,显得苍白空洞。

  后来的某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在公园晨跑,注意到不少晨练的人戴着耳机,或随着音乐摆动,或聆听新闻资讯。那一刻,仿佛有一道光照进脑海,数字化阅读蓬勃发展,听书不正是快节奏生活中便捷而高效的阅读方式吗?

  我立即网购了耳机,下载了多个听书软件。注册登录后,眼前的世界让我惊叹不已:这里既有讲述中华文明的历史佳作,又有展现时代脉搏的现实主义题材;既有经典名著,又有备受追捧的网络文学;更有袁阔成、单田芳等名家播讲的评书,将一个个故事讲述得栩栩如生。

  从此,听书融入了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通勤路上,地铁的喧嚣被《人类简史》的深邃思考取代;灶台前,翻炒菜肴的声响与《人间词话》的优美词句交织;睡前的时光,则交给舒缓柔美的散文,然后渐入梦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知不觉间,这种碎片化的听书方式竟带来了惊人的积累,许多曾经因时间不足而错过的经典,都以这样的方式一一品读。为了获得更好的体验,我不断尝试新的听书平台,获取更加丰富优质的内容。就这样,我以耳为目,每日在海量文字中遨游。

  读书曾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而当我学会用耳朵阅读,才发现这不仅是对阅读方式的改变,更是对生活的重新定义。在声音构筑的书海里,我重新找回了与文字相遇的欣喜,也让书香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滋养我的生命。曾经以为失去的阅读时光,都以另一种形态回归,在忙碌的生活中,为我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精神明灯。

  我的移动“图书馆”

  □王秀兰

  书是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到更丰富的世界;书也是一把钥匙,透过它可以开启智慧之门。我深信不疑,把书当成良师益友。与书为伴,我变得心胸宽广;墨香熏染,顿觉生命生香。

  我视书如命,曾梦想有朝一日能拥有自己的书房,足不出户看世界名山大川,赏人间万种风情;不费周折识文坛巨匠、结交大咖名流;手握素卷品百味人生,明人间至理。如此生活,岂不快哉?没承想,幸福来得真快,数字化信息时代神速到来。我亦与时俱进,微信读书成为日常,手机成了我便携的“移动图书馆”。

  回看我的读书之路,那人那物,皆在灯火阑珊处。曾经我节衣缩食,积攒零花钱,去买自己喜爱的书籍;为了读书,精打细算,把家庭开支压到最低,用结余的钱在旧书摊上淘宝。爱人问我:“你的钱都用来买些啥?这些破书管吃还是管喝?”我答:“它们能让我精神愉悦!”沈从文的《边城》、钱钟书的《围城》、路遥的《人生》等,都是我硬生生从嘴里“抠”出来的宝贝,省出来的大千世界。每当捧书夜读时,深感“书中自有知音在,不怕夜长独自孤”。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移动图书馆”,更是心生欢喜,痴迷于各种名家巨著。尤其是散步时,这座“移动图书馆”给予我无限能量,打开我全新的精神世界。光标闪烁,指尖翻阅,抑或戴上耳机,边走路边听书,慢慢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耳机里传来的一篇篇动人的文字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闪光的生命,激情随之被点燃,内心亦逐渐丰盈。《好关系是麻烦出来的》帮我厘清了人际关系的麻团,不怕麻烦、主动麻烦别人、适当地示弱去寻求别人的帮助,都是建立良性关系的好方法;《做内心强大的女人》让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自己的兴趣爱好里找回曾经丢失的梦想……我坚信只要内心强大,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终有一天,我也能在梦想之巅摇旗呐喊。

  有书为伴,独自一人的旅程并不寂寞。丰子恺的《万般滋味都是生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梁晓声的《人世间》等入心的书籍,都是我在“移动图书馆”里听完的。每晚临河散步听书,我陶醉于这样的数字精神世界,痴迷于耳畔文字的无穷魅力。

  身处数字化时代,阅读方式变得多样而丰富,但我阅读的初心始终不变。多读书、读好书,那些在“移动图书馆”里偶遇的灵魂,正跨越时空为云端漫步的我,送上一份又一份的阅读清单,仿佛缕缕书香隔着耳机和屏幕慢慢氤氲开来,让阅读的意义在生活中一次次具象化。

  聆听不同阅读方式带来的独特感悟,让纸质阅读的深度与数字阅读的广度互补共生,构建“纸电联动”的个性化阅读场景。

  奇妙的双轨阅读

  □仇士鹏

  学生时代,纸质阅读填满了那段青葱岁月,成为我补给知识、扩宽视野的主要渠道;工作后,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确定性,纸质阅读渐渐减少,数字阅读满足了我一直以来对读书的孜孜追求。两者的奇妙组合,让我尽情徜徉书海。

  在手机或是平板电脑上,把想看的书都加入“书架”,随时随心随性阅读是我的日常。地铁、飞机、候车室,随时随地品味精神和文字的盛宴。文学、历史、社会、科普等各类书籍、杂志尽在其中。

  犹记当时,遇见一本心仪的好书,总要冲进书店,挨家挨户寻找。若是书比较冷门,也许逛上三四家书店都难觅其踪。后来,网购兴起,我就在网上购买,既货比三家,又拼单凑满减。在喜欢阅读这条路上,我沉醉其中乐此不疲。如今,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数字阅读的加入,让我的读书世界更加斑斓多彩。凭借会员权益,我能如入无人之境般在书海里遨游,与那些在书店里穿行的脚步、欣喜和感动,共同交织成一段段优美的乐曲。

  总结下来,两种阅读方式更像是搭档,谁也没法取代谁。纸质书有它说不清的魔力,手指摸到纸张的粗糙感,闻到的油墨味,整个人就会沉下去。读小说的时候,折个角、划两笔,书页越翻越旧,仿佛故事也跟着住进了生活。捧着纸质书就像和老朋友聊天,翻到哪页都能想起上次读到这儿时窗外的雨声。而电子阅读更为方便,出差带个Kindle能装下整个书房,等飞机时五分钟就能查完资料。我看网文或工具书更爱用电子版,随时划线做笔记,还能同步到电脑里整理,效率翻倍。

  两种方式兼用更惬意。现在,我读历史书会先买纸质版搭框架,遇到细节记不清就打开手机查找时间线;看专业书时,通过电子版快速过重点,真正要啃硬骨头时再打印出来慢慢划要点。电子阅读像是冲锋枪,能快速扫清障碍;纸质阅读像狙击枪,专攻重点难点。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说:“新媒体时代的阅读和传统的阅读是事物的一体两面,面对新媒体,我们应该去拥抱它、理解它、使用它。在充分理解新媒介的前提下,我们的阅读才能更充分地发挥新媒介的意义,也能拥有这个时代的深度阅读。”其实,无论是数字阅读,还是纸质阅读,都只是一种方式和载体。重要的是,在书中收获幸福感,让生命的厚度不断增加,至于沐浴灵魂的是油墨还是代码,不做选择才是正解。双轨阅读,让二者一起发光添彩才是王道,何乐而不为?

  共建有机融合阅读新生态

  □马小江

  当电子“墨水”屏在地铁、公交、车站、机场等处泛着微光,当纸质书籍在书房和图书馆中散发墨香,传统阅读与数字浪潮的交融已成为这个时代最独特的文化景观。这场“墨香与代码的对话”,不仅关乎阅读载体的革新,更指向人类认知世界的重构——在纸屏交响的和声中,我们正共同谱写未来阅读的N种可能。

  从甲骨刻辞到竹简帛书,从活字印刷到数字出版,阅读载体始终在迭代中延续文明火种。数字时代的阅读方式,将书籍从实体空间解放,使知识获取突破时空限制。亚马逊Kindle的统计显示,全球电子书销量已连续8年保持增长,碎片化阅读成为数字原住民的日常。但这种变革并非对传统阅读的颠覆,而是本质需求的新呈现载体。

  我是“纸屏交响”的忠实践行者,闲暇时沉迷于深度阅读,忙碌时拥抱数字阅读,二者于我皆是宝藏。

  为了更好地深度阅读,我学会了做读书笔记。遇到精彩的语句、深刻的观点,都会记录下来,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同时也会与其他阅读爱好者交流读书心得,拓宽自己的视野。

  快节奏的当下,碎片化阅读是一种被广泛认可、快速获取信息的方式。它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行业动态等信息,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弥补时间和空间的不足,为阅读带来补充。

  无论载体如何变换,人们对阅读和深度思考的渴望从未改变,并最终融汇统一。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工程让千年典籍重焕生机,日本茑屋书店通过复合业态将纸质书转化为文化体验空间,这些实践都在证明:技术进步不应消解阅读的本质,而应成为守护精神家园的新羽翼。我想,这一定不是某个读者的一家之言,而是读者群体的广泛共鸣。

  通过我的阅读历程来看,“纸屏交响”的核心在于建立有机融合的阅读生态,数字阅读的即时性与纸质阅读的沉浸感形成奇妙互补。地铁通勤时用手机APP浏览资讯,深夜灯下捧读精装典籍,不同场景的阅读选择构成现代人完整的认知图谱。这种载体和方式的融合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构建多元认知维度的必答题。

  可以说,当我在纸页的厚度与屏幕的广度间自由穿梭时,才深刻读懂了阅读的真谛——阅读方式多种多样,但最终目的都是更好地通往未来。所以,在这场永不停歇的读书之旅中,每个读者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阅读史诗,共同绘就数字时代阅读的诗意图景,仅此共勉。

  投稿邮箱:nmgrbydb@126.com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浙江司太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 证券代码:603520 证券简称:司太立 公告编号:2025-007浙江司太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2...
宁波索宝蛋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 证券代码:603231 证券简称:索宝蛋白 公告编号:2025-003宁波索宝蛋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泽连斯基:停火后愿进行“任何形... 新华社基辅4月22日电(记者李东旭)据乌克兰国家通讯社22日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当天向媒体表示,...
美元指数上涨1.01%,报99... 04月23日消息,美元指数盘中快速上涨,涨幅1.01%,截止05:37,报99.3474。
射击世界杯秘鲁站 中国队再登奖...   本报讯(记者 卓然)北京时间昨天,2025年国际射联世界杯秘鲁站落幕,中国队以4金3银6铜的成绩...
欧元兑美元下跌1.03%,报1... 04月23日消息,欧元兑美元盘中快速下跌,跌幅1.03%,截止05:32,报1.1391。
共同推动二次元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刘浩  你买过“谷子”吗?是否抢到过限量“手办”?近年来,这些独属于二次元的专有名词逐渐...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交易... 证券代码:002583 证券简称:海能达 公告编号:2025-014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交易异...
“五一”如何顺畅出游 转自:沈阳日报   扫码下载  沈阳发布App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张晓宁、徐佳婷)“...
书海浩瀚!青未了副刊去年推荐了... 编者按  阅读的本质,是让文字成为丈量世界的尺子。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
签“私单”有风险   本报长春讯(记者李洪涛)为提高消费者规避消费风险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吉林省消费者协会近日结...
王家湾冰上运动中心项目沈抚二号... 转自:沈阳日报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傅淞岩)4月22日,沈阳市王家湾(冬运)项目沈抚二...
深圳市证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证券简称:ST证通 证券代码:002197 公告编号:2025-014深圳市证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动力电池低成本维保“迫在眉睫” 图:动力电池续航能力成为左右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重要因素。■本报记者 聂国春 文/摄  随着动力电池...
开展肉制品专项整治   4月17日,山东省肥城市市场监管局开展肉制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截至目前,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2...
中国驻尼日尔使馆提醒来尼人员和... 近日,尼日尔蒂拉贝里大区多次遭遇恐怖分子袭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塔瓦、多索、迪法大区等安全形势复杂严...
“湾里”下月竣工年内迎客   本报记者 曹政  环球度假区对面,一座近50万平方米微度假目的地即将与市民游客见面。记者昨天探访...
辽宁省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 本报讯(辽宁日报记者方亮 王奇 史冬柏)4月21日至22日,辽宁省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国...
数字赋能 精准施策 打造中国楼... 转自:沈阳日报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张晶)记者4月22日获悉,沈阳金融商贸经济技术开发...
打造科技服务高地 转自:沈阳日报  □孙连宇  在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科技服务业正成为推动城市经济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