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田丽媛 顾丽娟 何佳睿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潼
春风和煦,灼灼芳华。4月15日,记者走进位于平凉市崆峒区白水镇的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项目现场,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我们的项目是去年7月在兰洽会上签约的,当年8月开工,这个月底就能建成。”中滨控股集团牧业总经理宋永斌告诉记者。
项目开工快,建设更是火力全开。
“项目计划总投资5.1亿元,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已建成10栋现代化养殖牛舍,青贮窖3座,饲草料棚3座。”宋永斌说,一期项目配有数智管理中心、自动饲喂中心、实验检测中心等先进设施,还配套建设平凉红牛史展馆、平凉红牛体验中心,融合了研学文旅功能,建成后可饲养平凉红牛3000多头。
已建成的现代化养殖牛舍。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平凉养牛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孕育出的平凉红牛独具特色。
近年来,崆峒区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共享发展”的方式,招引龙头企业,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初步形成集生产、加工、科技为一体的平凉红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去年,崆峒区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制定出台平凉红牛全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平凉红牛扩繁增量的十条政策措施等牛产业发展激励政策,整合各类奖补资金4200万元,全力推动平凉红牛产业扩量提质。
为进一步推进平凉红牛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崆峒区招商引进中滨控股集团,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一个“全链条、多业态、现代化”的农牧产业示范园。
毛色红亮的平凉红牛正悠闲散步。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公司构建起集平凉红牛优选育种、规模化养殖、屠宰分割、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冷链物流、产品开发和国际贸易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从养殖、屠宰、深加工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的高端牛肉制品。”除“全链条”外,采访中,宋永斌还进一步解释了何为“多业态、现代化”。
“多业态指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文化业、旅游业跨域结合形成多元化的业务形态;现代化即充分利用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对传统产业进行数智赋能。”
据介绍,该项目二期将在崆峒区香莲乡建设,以饲草种植及养殖育肥为主,饲养平凉红牛8000头,采取村镇集体合作的形式,利用废弃窑洞打造“窑洞养牛”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三期将在平凉工业园区建设屠宰加工厂,聚焦屠宰、精深分割、食品加工等环节,完善产业链条。
“二期、三期建设将于今年同步开工,屠宰加工精深分割生产线将在今年底实现全线投产。”宋永斌说。
项目的快速推进离不开当地政府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项目已纳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园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真正做到了招商部门引进来,业务部门扶上马、送一程,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中滨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双江感慨道,“目前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全部兑现,让我们在平凉真实体会到办事真方便、补贴真给力、环境真优越!”
为推动项目快速落地,崆峒区成立工作专班,动员群众流转建设土地109亩,在项目现场为企业快速办理相关手续,提前做好通水、通电、通道路和场地平整工作,为企业提供1000万元奖补资金……
毛色红亮的平凉红牛。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项目进场道路本来是村道,为方便企业生产建设,政府安排相关部门立即将道路改扩建,当天协调,第二天实施;通水通电也在三天之内协调完成,整个建设过程中,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全天候的周到服务。”宋双江说。
有了市区政府的关心支持,宋双江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项目建成后,我们将进一步带动全区养殖场(户)扩大平凉红牛养殖规模,全力拓展市场,助推平凉红牛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责任编辑:杨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