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急诊老师,患者肺栓塞,家属视力不好,请协助办理住院,平车护送到802A区,谢谢!”近日,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苏浩波的一张转诊单不仅让患者感到暖心,也让接诊的急诊抢救室医生张梅直呼“被感动到了!”
原来,今年67岁的吴阿姨(化姓)与苏浩波主任在2017年就因肺栓塞结识。“8年前患者是因为下肢静脉血栓导致了很严重的肺栓塞,我是她的管床医生。”苏浩波主任回忆,尽管当时吴阿姨和家属对于肺栓塞的介入溶栓治疗不太了解,但为了减少并发症,还是在自己的建议下进行了溶栓治疗。“当时效果很好,患者恢复得也不错,我们就一直保持着联系。”
可就在几天前,上班途中的吴阿姨突然感觉胸闷得不行,喘气都喘不上来。有了前车之鉴的吴阿姨立刻去往附近医院就诊,没想到,8年前曾凶险的肺栓塞再度袭来!
“出于信任,吴阿姨让她爱人一定要来我们医院,还想在我们这里看。”恰逢专家门诊,推开门看到“老熟人”,吴阿姨的爱人眼里满是激动。“虽然我开了住院证,但当时他把残疾证拿出来跟我说他的视力不好,老爷子还是很担心。”
就这样,一张医生上心、文字暖心、嘱咐细心的转诊单被塞到了急诊抢救室的张梅手中。“患者家属把单子塞进我的手里,我还以为是会诊单呢,就问是几床患者。可患者家属一时语塞,连比画带比画的让我看文字。”张梅感慨地说,看到文字的那一刻自己也被暖到了!
随即,吴阿姨被护送至介入血管科住院。苏浩波主任告诉记者,此次吴阿姨发病按照分型处于中高危型,心肌已经受到损伤。这也意味着,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地处理,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当天专家门诊结束后我们就立刻进行了手术。”专家称,首先需要对患者的血栓进行抽吸。“我们使用微创手段直接作用于肺动脉血栓,快速清除血栓、恢复肺部血流,在吸出肺主动脉血栓后进行溶栓治疗。相比传统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能更迅速地解除肺动脉阻塞,降低病死率,减少肺动脉高压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据悉,目前吴阿姨已经顺利转入普通病房,基本恢复到疾病前健康状态。
据专家介绍,深静脉血栓是肺栓塞的重要病因,吴阿姨首次发病也正因如此。“久坐就很容易形成血栓。比如打麻将、掼蛋、长时间开车或乘坐飞机等活动,以前我们就接诊过50岁大叔打麻将太久差点因为肺部血栓丧命。”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每久坐1个小时,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便会增加10%。下肢深静脉一旦形成血栓,就如同在血管中埋下了一颗 “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苏浩波主任提醒,日常生活中切忌长时间久坐,每隔一段时间就应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同时,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也可增强身体代谢。值得一提的是,专家特别提醒别忘多喝水,从而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
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或手术后的患者而言更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穿弹力袜、进行踝泵运动等。一旦出现下肢疼痛、肿胀、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