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支撑终身成长,不断适应时代、引领时代的重要途径。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阅读也变得更加智能、高效、便捷、有趣。新时代青年应积极主动拥抱AI,使其成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帮手,在阅读中感知快乐、汲取智慧、增长才干、锤炼品格、提升素养,更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青年要坚持守正创新,实现智慧阅读和传统阅读协同共进。人工智能时代,读屏也是读书,以DeepSeek为代表的各类AI工具正从内容提炼、知识拓展、疑难解答、效率提升等多方面打破传统阅读边界,特别是VR、AR等技术,将图书内容立体化、音频可视化,实现从平面阅读到三维阅读的跃升。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住,还能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阅读的价值,人类感受美、审视美、理解美的主观体验,是很难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青年在快节奏的时代仍要心有静气、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品读经典,在与书籍的亲密互动中厚植文化根基。在山东大学,我们依托深厚“文史”底蕴,打造智阅时代的书香校园。一方面,让智慧平台服务阅读,全面启用RFID技术,接入云共享服务体系,实现24小时提供“借阅无界限,想读随时读”的高品质阅读服务。另一方面,让传统文化赋能阅读,设置国学修养学分,举办“与校长一起读书”“校长荐书-悦读书单”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坚守传统阅读的宁静与深度,养成爱读书、常读书的好习惯。
青年要做到学以致用,实现读书阅典与身体力行协同共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加持使我们的阅读有了更多虚拟感知和沉浸式体验,知识背后的故事、史实乃至画面、情景,可以被快速制作、直观呈现出来。但再生动的文字、再逼真的画面,相较于真实天地、生动实践,都称不上真知、真感。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将读“有字之书”与读“无字之书”紧密结合,走出书本和虚拟“茧房”,走进社会一线,走向世界舞台,深刻体验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在知行合一中深刻感悟理论魅力与实践伟力,切实受教育、长才干。山东大学坚持“学在山大,快乐成长”的育人理念,积极构建“文体结合+实践牵引”的融合阅读体系,引导学生深入实验室、工程现场、田间地头、街道社区等不同场所,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中“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同时,我们创新性开展“三山五岳”励志攀登活动,在攀登泰山等名山大川时诵读经典名篇,让心灵得到滋养,身体得到锻炼,精神得到磨砺,不断锤炼非智力因素,支撑人生道路行稳致远。
青年要锚定全面发展,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协同共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全球化深度演进,人类社会迈入“大科学时代”,对综合素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古今中外,爱因斯坦、钱学森等大科学家,均具备厚重的科技和人文知识积淀。这启发我们,必须强化跨学科阅读,在科技锐度与人文厚度叠加影响下,既涵养道德修为、提升知识储备,又重构思维模式、增强创新能力。我们要注重跨学科阅读能力养成,理工医类学生要多读一些人文社科类图书,人文社科类学生要注重理工医知识汲取,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努力成为兼具科学与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山东大学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需要,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开展“科技与人文面对面”、“拥抱AI时代”主题演讲、“SDU TALK”学生创新大讲堂、“一院一书”跨学科导读等系列活动,引领青年学生在跨学科阅读学习中提升综合素养,增强创新本领,以大视野、大格局审视世界、引领未来。
青年要常修终身课题,实现当下所需和长远价值协同共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学习活动中的深度嵌入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知识获取更加触手可及,但只有保持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阅读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我们应该把勤读、常读、多读、乐读当作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自觉树立成长型思维,不给自己设限,通过“腹有诗书”实现“气自华”,从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拥有自己独有的幸福人生。在智阅时代,我们要让人工智能成为学习科研的助推力、培育终身阅读学习生态的催化剂,携手塑造智慧阅读、终身学习的好环境、好习惯,共建全民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山东大学始终践行“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坚持把终身学习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理念,积极以技术深度延伸阅读长度,增设“人工智能”课程模块,借助AI算法智能荐书,连接全球顶尖高校慕课平台与开放学术数据库,搭建终身学习平台,大力培养青年学生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本领,以终身成长的青春“小我”之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我”之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