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1967年,秦彼得在《星际迷航》片场偶遇李小龙。这是两个香港人在异域他乡的第一次相遇,两人很快产生文化血脉的共振——在香港长大且曾在同一所中学就读;少年时期均研习咏春拳,李小龙师承叶问,秦彼得师从叶问弟子徐尚田。相似的经历、共同的命运让两人有着天然的亲近。李小龙曾主动邀请经济拮据的秦彼得免费学习截拳道:“下周三来我家,我会以朋友身份亲自指导你。”秦彼得有着李小龙生前颁发的最后一份“截拳道证书”,可谓李小龙最后的门徒,并在李小龙去世后成为六大抬棺人之一。他撰写的《最后的门徒:我与李小龙回忆录》一书,日前译介为中文出版。
作为李小龙亲自颁发截拳道证书的“最后门徒”,秦彼得这样解释:“与传统武术学校通过颁发等级来建立层级不同,李小龙仅颁发了少数个人证书,以确认直接亲授的教学关系。这并不是为了创建权威体系,而是为了认可个人的经验和信任。虽然李小龙反对僵化的结构,但他对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有着深刻的责任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映射了李小龙自己‘无为而为’的哲学。”
书中透露,李小龙经常说“我不能教你,我只能给你看”,并强调学习是一段个人旅程。他的方法打破了僵化的传统,使武术更加开放、适应性强和个性化,也使得秦彼得与李小龙的关系超越了传统的师徒或者朋友间的拘束,做到了真正向对方打开自己。
不同于其他弟子,秦彼得与李小龙的交流始终以粤语展开。他们在深夜畅聊金庸武侠、切磋《射雕英雄传》的侠义精神,甚至共同研究《三国演义》中的战略思维。李小龙曾坦言:“尽管我们都娶了美国妻子,但骨子里永远是中国人。”这种文化共鸣让秦彼得成为极少数能触及李小龙精神内核的见证者。
书中首次系统梳理李小龙的武术哲学体系。秦彼得指出,李小龙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预言了综合格斗的诞生:“截拳道不过是个名称,真正要打破的是传统桎梏。”在私家后院,李小龙用橄榄球护具改造“踢盾靶”,要求弟子用身体感受“被汽车撞击”的冲击力;他独创的“牛顿摆训练法”,通过五球连击演示力量传导,解释为何侧踢“从脚踝到指尖的肌肉协同发力”;他通过拉丁舞节奏训练、击剑步法研究和电影慢动作分解,将反击速度压缩至0.2秒。李小龙摒弃所有套路,要求弟子“当对手肩膀微动时,我的脚已封住其膝关节”。在《龙争虎斗》拍摄现场,他仅用11秒就击晕空手道世界冠军鲍勃·沃尔,摄像机甚至无法完整捕捉其动作轨迹。
这些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震撼武术界。当传统门派还在争论“南拳北腿”时,李小龙已提出“综合格斗”的雏形。就如同李小龙常说的哲学理念一样,一个优秀的武者应该像水一样,放入杯中你就是杯,放入海中你就是海。不要拘泥于规则、套路、传统,而是打开自己、海纳百川。
李小龙的一生,经历过各种歧视。沦陷的香港在日本的铁蹄践踏之下,华人备受欺凌。战后,极端的民族主义又让李小龙的欧亚混血成了他的原罪。当李小龙来到好莱坞,各种有形无形的种族歧视和偏见如影随形,他曾因拒绝丑化华人形象,被雪藏整整两年。李小龙去世后,他的遗孀琳达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李小龙在日记本上写下的一句话:“我,李小龙,立志成为美国首位收入最高的东方超级巨星。”但李小龙的志向远不止于此,他渴望通过武术之美,将人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该书是一部名人回忆录,作者重返历史现场,为读者提供了有关李小龙及其武道艺术的生动印象,更是一部揭秘李小龙武道哲思、记录华裔文化突围的精神史诗——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述:“真正的功夫,从不是飞檐走壁的神话,而是一个武者如何在偏见中保持尊严,在局限中创造无限。”这或许正是李小龙留给世界最珍贵的遗产。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
(《重返历史现场 揭秘武道哲思》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下一篇:乐队使用的架子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