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2024年,全市各级关工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踊跃投身“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推动湖州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展现新亮点、进入新阶段,全市9个集体、21名“五老”、6名工作者获评全省先进。
(一)传承时代薪火,凝心铸魂的主旋律更加嘹亮。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辉煌征程,组织开展900余场次红色宣讲,受众师生超70万人次。结合“青少年党史学习月”等主题,扎实开展“百个基地红色行”暑期育人活动,累计开展“关小苗”“吴兴苗”“快乐生产队”“三关同台大宣讲”等活动300余场次。全市共100名优秀学子的励志故事,入选“奋进好少年、奉献好少年、创新好少年”先进事迹,激励全市广大青少年自觉成长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模范传播者和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积极建设者。
(二)托举共富成才,老少同心的好效应持续发挥。协同成立市关心下一代激励基金,以“百合有爱”激励助学项目为牵引,市、区县联动实施公益项目,其中德清“好姆妈”入选省关工委公益基金项目。依托寒暑假“假期学校”、乡村少年宫、民族文化融合课程等载体,为假日“小候鸟”、山区学子、留守孩童、少数民族学生施予暖心关爱。制定出台《湖州市“双带”青年人才培育“暖心十条”》,全方位培育农村“双带”青年、新生代创业青年200余名,在全市层面选树青创典型培育案例10个,落实首批项目帮扶资金20万元,南浔区1人入选省级“双带”农村青年人才培育对象。
(三)护航健康成长,关爱权益的实举措不断深入。全市347名公检法退休“五老”与585名法治副校长联手融入基层“护未”行动,市中院牵头成立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小组,协同推进“法治进校园、村社、家庭”,公安、文旅、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加大娱乐场所、未成年人消费市场监管。协同搭建“1+N”“五老”结对平台,帮教失足失范、归正矫正、涉罪涉毒青少年,为校园禁毒普法、青少年矫正、未成年人防欺凌提供“查源补爱”式专业保障。充分发挥“心荷”“灯塔暖心”“37度家长课堂”等心理工作室专家力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励志教育宣讲活动,其中已连续5年举办“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励志巡回宣讲。
(四)延伸融合触角,素质育苗的新局面愈加生动。整合社会多方优质资源,打造“五老”、在职教师等多方参与的,专业化、高素质青少年家庭教育师资队伍,以点带面推动17所试点学校经验互促,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浓厚。结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及院士返乡、校地联建等重要契机,开展“敬老佳节宣讲”“院士知识科普”等活动,在“湖州市少年科学院”等阵地为孩子们提供零距离感受劳动快乐、感受科学魅力活动服务。组织家庭教师常态化开展主题课程、教育讲座,将优质育人资源整合集中、打包送学,提供心理呵护、成长帮护、情感陪护等全周期关注。
(五)强化组织建设,党建统领的“大关工”格局逐步形成。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视与支持,自上而下稳步落实市、区县关工委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关工委工作规则、主任常务会议制度。深化“党建带关建”长效机制,在长兴县召开专项推进工作会议,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关工委组织建设的意见》,推动关工委组织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目前,全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实现了关工委组织建设全覆盖,259所中小学校和186家民营企业也成立了关工委。将“五老”人才摸排、入库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切口,新吸纳思政、教育、文学等领域的准“五老”加入队伍。对标“五好”基层关工委建设标准,按照“创建一个,巩固一个,提升一个”原则,动态推动“五老”关爱载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