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卫视《丝路大讲堂》
4月13日 21:30
与您相约 不见不散
他是倔强的坚持者,父亲对秦腔的痴迷埋下了他一生求索的种子;几十年如一日,历经坎坷和不息的探寻,他一步步走近“乡音”背后,走近那潜藏在古老旋律中的民族精魂和强大的文化力量;然而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又让秦腔遇到了什么挑战?它能否依然顽强地绽放?
王正强
1942年生,甘肃省甘谷县人,高级编辑。曾任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副主任、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甘肃省戏曲音乐学会会长等;现为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顾问。他长期从事戏剧理论和史学研究,先后出版《兰州鼓子研究》《秦腔大辞典》等专著三十余部,并担任《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卷》主编;他多年来致力秦腔、陇剧、花儿等传统戏曲的挖掘保护,出版影像制品愈千张。2004、2009年被文化部两度授于“特殊贡献个人成就奖”,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授于“个人成就一等奖”;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于“终身文艺成就奖”。
春节观剧场面
庙会观剧场面
“
但是像我这样年龄的人,或者是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和年轻人就完全不一样了, 只要他耳根里稍微有一点秦腔激越的响动, 他的整个心声就会立马激荡起来, 尤其是在西北大地上祖祖辈辈生活的人, 对于秦腔的那种执着, 有的人甚至可以倾家荡产地去喜好秦腔。
——王正强
”
清光绪时期甘肃秦腔老照片(1875年摄)100年前兰州秦腔老照片《八件衣·轰堂》
100年前兰州秦腔老照片《铡美案》
“
我父亲不知道,这些东西最后都成为他给我的一种文化遗赠,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这不光是我们父子之间的传承, 更是父辈对子辈的一种无限的传承和对话 。
——王正强
”
“
为了我和我父亲的对话的继续, 我长大以后,从我的出生地来到了这座城市兰州, 在大学里边我继续修炼自己 。但是不管我在学校期间还是工作以后, 我都经常到和我出生地非常相像的一些农村, 把自己深深地扎进了大鼓大乐之中。
—— 王正强
”
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歌舞团录制花儿节目(1978年冬)在做广播电台文艺记者时, 王正强几乎跑遍甘肃的所有县市,录制并播出了甘肃各地的戏曲。他不仅采录专业剧团表演的秦剧、陇剧剧目,而且走访民间老艺人、老戏迷,采录地方戏曲、曲艺唱段。他积极倡导留存采集已经离开舞台的老艺术家的演唱资料,经过多年坚持,不仅将“甘肃秦腔流派唱腔”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了下来,更可贵的是,还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从理论上为观众和读者诠释了秦腔艺术所蕴寓的深层文化内含。由此他也赢得“秦腔理论第一人”、“秦腔理论在甘肃”等赞语。
王正强著作汇总在王正强先生看来,秦腔不仅是文化,而且还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它能够把极深沉的民族文化内涵,以最浅显的演绎娱乐方式,形象地加以深刻表现,通过舞台这个载体得到最大张扬。
甘肃藏清代秦腔剧本甘肃藏清代秦腔剧本那么,在各艺术表现形态异彩纷呈的今天,在发展和没落的十字路口,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馈赠?
会宁县陇西川戏楼(明代)
“
秦腔在当代,依然带着审时度势的目光,反顾、检讨着自身与当今时代的不协和。通过自身肌血的调适,盼企着失落的回归和观众的再度认同!
——王正强
”
秦腔《游西湖》随着新技术、新媒介的不断出现,为传统秦腔传播注入了现代的元素。继承传统不是固守传统,秦腔作为一种绵延千年的文化形态,也在不断更新着自己的肌血,延续着那一声声记忆中的经典。
秦腔《火焰驹 花园卖水》秦腔《清风亭》“
科技文化的表现形态是无限的远、无限的长,它是向前的,传统文明的表现形态是无限的深、无限的厚。这一远一深 ,一长一厚,一横一纵,纵横交错,就构成了一个“圆”,就是可包容宇宙万事万物的一个整体性存在。
——王正强
”
秦腔《八月十五月儿圆》“
传统与现代 、秦腔与科技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昨天的传统哪有今天的现代?秦腔做为一个文化形态,也是在科技文化思想时代的发展当中,一步步向前推动,向未来发展。通过自身肌体的调适,一点一点地优胜劣汰,一步一步地超越传统,一段一段地向未来延伸。因为任何民族文化的每一步促动都是和当时的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体提升是相联系的。
——王正强
”
秦腔是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