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正面临‘两头吃紧’的困局——低端制造能力不足,高端产品设计又遭中国赶超。”前段时间美方代表的现实性发言,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美国高层的认知。中国工业设计水平的持续升级,不仅破除了西方设计、中国生产的“微笑曲线”框架,更反映出中国从“强品”到“强产”再到“强国”的进阶逻辑。当“中国设计”越来越成为撬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支点,美方的焦虑恰恰印证了一个客观事实:设计力的崛起,是制造强国崛起的核心密码。
从“设计强品”到“强产”,中国靠自主走出了破解“微笑曲线”的新路径。在传统全球分工中,西方企业往往可以凭借垄断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赚得盆满钵满,而将利润低、污染大的制造环节甩给全球南方国家。然而,中国工业设计的成功突围已对这一模式形成了颠覆。在“设计强品”阶段,中国企业通过优化单件产品的功能、美学与用户体验,逐步撕掉“山寨”标签。例如走高端路线的华为手机,凭借极简设计与自研芯片的结合,在高端市场与苹果分庭抗礼;大疆无人机靠着颠覆性工业设计,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份额。这些“爆品”背后,是415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000多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万多家制造业企业设计中心共同组成的庞大设计创新网络。
然而,单一产品的成功仅仅是起点。当设计能力向产业链纵深渗透,便催生了“设计强产”的质变。工信部《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通过设计整合智能制造、绿色工艺与数字化技术,重塑生产流程。以家电行业为例,海尔已经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将用户需求直接导入设计端,实现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的转型,使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下降26%。这种以设计驱动全产业链升级的模式,正让“中国制造”从“世界工厂”逐步蜕变为“价值中枢”。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设计强国战略提供了顶层框架。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设计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更是品质管控的守护者。三一重工通过数字化设计平台,将工程机械故障率降至0.2%,将欧美同行远远甩在身后;据中国商飞披露超音速客机C949的多项细节,在巡航速度1.6马赫、航程1.1万公里之外,C949将音爆感知声级控制在83.9分贝,跟普通吹风机差不多,远低于协和式飞机的105分贝,重新定义了行业标杆。这些案例证明,设计已成为“中国制造”从“量变”到“质变”的核心支撑。
更深远的是,设计正在重塑国家品牌与文化话语权。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靠着巧妙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的设计,成为全球瞩目的文化符号与炙手可热的纪念品;故宫文创将千年文物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年销售额突破25亿元。在改善使用体验、提升产品硬实力之外,设计也更多体现在赋予其文化属性与情感价值上。这种“软硬兼施”的设计战略,让中国的文化底蕴与创造力通过各种品牌,在高端市场与国际巨头正面交锋。
回到开篇提到的美方“焦虑”,美国之所以陷入“两头吃紧”的窘境,正因其不愿也不能正视“中国设计”的系统性崛起。当西方仍将设计视作企业自身要考虑的任务时,中国已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设计强市”到“设计强省”,地方实践与国家意志正形成共振,引领全球设计战略的转变浪潮。
在全球化维度,“中国设计”更是成为大国外交的“柔性力量”。通过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中国—东盟工业设计周等品牌活动,“中国设计”正建立起“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深化工业设计国际合作,有效推动设计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区域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这种以设计为纽带的“创新外交”,正在改写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叙事。
当“中国设计”从“强品”到“强产”再到“强国”层层进阶,其意义已经超越了产业升级的范畴。一个制造业强国必定也是设计强国。当中国以“设计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重塑新型工业化,以“工业设计+人工智能”引爆新质生产力,这一模式标志着人类正在尝试进入智能创造的新纪元。未来的制造业强国,必是设计、科技与产业协同进化的“创新共同体”。在这场文明跃迁中,中国已用系统性创新证明:真正的崛起,从不是霸权替代,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为世界工业文明开辟新的可能性。(作者分别是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工业所所长,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