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筱纯 刘枫 本报通讯员 李富国
四月初的察瓦龙乡瓦布村,层叠的山峦披着新绿,蜿蜒的村道旁,49个银光闪烁的蓄水罐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些银色圆柱体,正将清澈的山泉注入村民家中,叮咚作响的水流声里,回荡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
水是维系生活的基础资源,但瓦布村受地理环境影响,附近只有一处水源地,而村民们生产生活所需用水量很大,且大部分村民家里蓄水桶很小,其容量仅够家庭一两天的生活用水。用完后又要前往1公里处的大水池接水,给村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用水难问题成了村民的急难愁盼。
民生痛点就是攻坚靶点。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连夜召开会议,决定实施“两步走”战略:短期解决蓄水难题,长期寻找稳定水源。3月23日,49个总容量达147立方米的蓄水罐落户瓦布村,这个数字背后是工作队连续15天的实地测绘,根据每家每户的用水需求精准分配容量。
但驻村工作队并未止步于此,第二阶段攻坚悄然展开。驻村工作队着眼长远,毅然走进深山,开始寻找新水源。连续14天翻山越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后,终于找到了理想水源。这一工作得到察瓦龙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引水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驻村工作队也赢得了村民一致赞誉。
不止解决用水难问题,一年来,察瓦龙乡瓦布村驻村工作队严格按照乡党委、乡政府工作部署,积极联动各方力量,申请到20万余元强基惠民经费,用于建设民生路灯铺设排污管等,累计解决了50余件民生问题,桩桩件件温暖着村民的心。
49个蓄水罐不仅储存着山泉,更盛满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当暮色中的村庄亮起盏盏明灯,潺潺的流水声与欢快的锅庄舞步交织,共同奏响了新时代边疆村寨的幸福乐章。
上一篇:金融“活水”浇灌培育新质生产力
下一篇:大连长兴岛:“清风”护航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