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巅
去年10月召开的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深入分析、科学把握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对于做好新时代我区文化和旅游工作,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区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日前,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再次专题研究部署文旅产业发展工作,强调推动文旅产业加快发展,深入挖掘西藏特有文化内涵和巨大发展潜力,深化文旅融合,丰富旅游业态,助推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化往往是看不见的资源,山水则是看得见的存在,文化和旅游不会自动结合在一起,需要找到有效的融合路径。从发展趋势看,无论是从党中央、区党委各类政策的出台和导向,还是实物消费逐渐向服务消费的拓展及转变,文旅融合发展势不可挡;从资源条件看,我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独一无二,人文资源多彩丰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从探索实践看,各市地各部门坚定不移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推动一大批项目相继落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4年,我区文化产业产值111.44亿元、同比增长23.8%;旅游接待6389.1万人次、同比增长15.81%,总花费745.93亿元、同比增长14.5%;出入境游客再创历史新高。迎着潮水的方向,从被动融合到主动融合,从单一融合到多向融合,各族群众正在持续深刻地感受着我区文旅融合发展可感可及的喜人变化。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绝非简单相加,而是深度相融;不是孰重孰轻、谁主谁次,而是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找到二者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今天,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模式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用足用好用活文化资源、立足特色,把西藏特有文化资源与文旅市场的需求变化相结合,在推动旅游业发展,景观景点打造、文创产品开发、宣传推介展示等过程中,积极推动文旅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让文旅相生相伴、互动发展、共融共兴,让文化借助旅游的载体焕发生机,让旅游通过文化的赋能彰显内涵。
从持续释放“冬游西藏”奖补优惠政策红利到“西藏味道”体验周、“衣脉相承”服饰展演等场景式消费活动,再到改造提升乡村旅游点、及时跟进公共服务、有效解决游客诉求,我区创新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历程,不断印证着优质产品和服务对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找准文旅产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要将好的服务延伸到细节,让优质的环境持续保持住。文旅深度融合的背后,是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说到底就是一场文旅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谁的产品更好、服务更优,谁就更能打动人、吸引人。绘就新时代高原文旅融合新画卷,就要持续在加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力度、加强文旅产业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推出更多富有文化韵味的精品非遗旅游景区、环线,推出更多特色鲜明、大众欢迎的国货“潮牌”“潮品”;探索开发集科技创新、休闲娱乐、消费体验为一体的新型文旅综合体;建立健全旅游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加快布设重点景区公共供氧点,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安全感、满意度。
从前端的资源挖掘,到中端的文化产品再创作,再到末端的营销与服务,每个环节间形成资源、产品、市场的打通,才能体现出深度融合的效果。找准文旅产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考验的是一个地方的综合实力和水平,考验的是多部门之间的统筹意识、协作能力。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健全完善问题的反馈分析解决、力量的统筹调度、资源的整合调配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调、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文旅融合发展是一条探索创新之路,也是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牢牢把握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断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我们定能将今日西藏的发展进步和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表现好、展示好,不断提升西藏文化和旅游的独特性、影响力,让高原人文风韵和自然风光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给各族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让八方游客“来了还想来、走了还想念”,不负“诗和远方”的期待。
下一篇:让法治理念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