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西安发布
朋友,你好!
欢迎来到丝路悦读
本期丝路悦读-西安地理
邀请你跟随着作者张军生的文字
在声音中走进隋唐天坛遗址公园
来了解陕西师范大学师生
守护隋唐天坛的故事
丝路悦读-西安地理讲述人 张丁唯,陕西师范大学2024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新闻与传播学院“传薪”工作室成员,担任学院第五届学代会播报员,曾获全国大学生配音大赛二等奖。
西安隋唐天坛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因为它比北京天坛的筑坛和使用时间早近千年,还因为史籍记载隋唐有21位皇帝都曾在这里祭天,所以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018年,隋唐天坛遗址公园作为旅游景点对社会开放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天坛遗址面对公众开放前,它曾长期蛰居于陕西师范大学校园内,受到陕师大师生的默默守护。
根据陕师大原副校长赵万怀所著《陕西师范大学校园建设发展概述》一书记载:“1953年和1956年,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大前身——摘者注)的两次扩建规划,都将唐天坛遗址包括在内,1959年和1960年,西安师范学院先后两次征用了唐天坛遗址周围的土地。”
西安师范学院前身为西北大学师范学院,1952年独立设置,选址吴家坟建设校区。这里,坟茔散布,野草丛生,一片荒芜,最显眼的就是这个荆棘遍身的大土丘了。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天坛遗址还没有被文物部门正式认定,处于无保护的自然状态。老一代的陕师大人眼光独到,一眼就看出这个其貌不扬的土丘非同小可。出于对文物的偏爱和文化人的担当,校园建设之初,1953年和1956年,两次编制扩建规划,都特意将隋唐天坛遗址包括在校区内。直到1959年,才如愿以偿,硬是从当时的瓦胡同村“抠”出一块地盘,把隋唐天坛拥入自己的怀抱之中。遗憾的是,它并没有和主校区相连接,中间隔离着瓦胡同村的韩家巷,也叫北街,现今称之为天坛路。所以,至少在1959年以后,隋唐天坛遗址已在西安师范学院的守护之下了。
1960年,西安市文化局发【60】市文物字第060号函,转告师大,“你校对此次土地征用后,遗址部分仍按省人委公布保护范围予以保留(以土丘为中心,四周各留100m)”。这是地方政府明确在陕师大校区内为天坛保护划定了范围。所以也可以说,隋唐天坛遗址是师大校园内受到特别守护的一块“飞地”。
丝路悦读-西安地理讲述人 宫依侨,陕西延安人。陕西师范大学2023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大学生组全国一等奖,全国首届校园田家炳杯诵写讲大赛大学生组特等奖。
现隋唐天坛遗址公园的解说牌上所书:“……1988年陕西师范大学征用了遗址所在地”,显然是讹误。因为天坛遗址所在的师大校区在师大主校区(现雁塔校区)之南,所以,师大人也把这一区域称为南校区。
师大人出于对天坛遗址的保护,在天坛遗址征用土地的四周修建了围墙,在南校区内没有建设任何教学设施,只是稍后在校区北侧门口和南部建有少量后勤用的平房。校区管理严格,学校师生平时少有人涉入,甚至有的学生入学几年还不知道有个南校区,更不知道受到严格保护的“寂寞”天坛了。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的煤气站曾设在这里。一条狭窄的简易路由坛体西侧竖立着的1957年5月陕西省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标示牌旁通过,高大的坛体上长满灌木、杂草,特别是一棵棵尖刺满身的野酸枣树,让意欲攀爬者望而生畏。那是大自然和师大人共同对天坛的呵护,即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天坛也“毫发无损”,一直保持着它神秘而拙朴的原始状态。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1987年,师大又在隋唐天坛遗址周围扩征土地。1988年,考古人员在天坛遗址周围100米内进行钻探,未发现地下有任何文物。师大在天坛西侧修建了简易运动场,供体育专业学生上课使用。为了保护天坛遗址,学校对进入南校区上课的师生有严格的文物保护要求,天坛遗址一直得到很好的守护。
21世纪初,师大长安校区建成,体育专业迁入长安校区教学,隋唐天坛所在地南校区又恢复了昔日的宁静。
根据西安市政府的总体规划,2017年9月,师大南校区与曲江新区进行了土地置换,隋唐天坛遗址也脱离了师大人近60年的默默守护,在文物工作者的精心、专业“打扮”下,始露真容,以盛唐时肃穆而恢宏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以声为媒 共沐书香
西安发布《丝路悦读》栏目,面向全社会朗读爱好者长期征集“全民主播”,为您提供展现声音艺术的舞台。不唯名家,不拒草根,唯有热爱!让我们共享朗读的快乐,让朗读成为生活时尚。
报名方式:
xafbsiluyuedu@163.com
邮件标题请注明“全民朗读”,邮件内容包括您的姓名、单位、电话,以及一段个性化的自我介绍。附件请上传一段您朗读的音频样本,我们将根据作品特色推荐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