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浆果之王”的蓝莓,过去主要依靠进口进入中国市场,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口感,成为很多人的心头好,可惜价格有点高。
今年以来,不少消费者发现,市场上的蓝莓没有之前那么贵了。其实,消费市场的新风向背后,是国内蓝莓种植范围的拓展、种植技术的革新和产业链的日益完善。2024年,我国蓝莓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40多万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跃居全球第一位。作为核心产区,云南贡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蓝莓产量。
眼下,云南省红河州各蓝莓产区迎来了丰产期。在蒙自市草坝镇现代化蓝莓大棚基地里,成片的果树长势葱郁,果农陆竹戴着特制指套小心翼翼地采摘蓝莓。他说,这样才能保护蓝莓表面那层珍贵的果粉完好无损——这层“白霜”正是蓝莓高品质的象征。
从2018年的零星种植,到如今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在这片被北回归线穿过的神奇土地上,蓝莓产业正创造着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种植户杨玉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果农 杨玉科:6亩地5吨果,可能是50多万。蓝莓的“622”模式发展到农户的时候,这些地价值几十倍翻上去。
果农口中的“622”模式,即水果销售收入按照农户60%、村集体企业20%、龙头企业20%的比例进行分配,核心是企业、集体、农民合作共赢。
蓝莓品质和口感的提升,离不开规模化种植这一基础,更得益于种植技术的革新。走进云南蒙自市草坝镇伍田农业公司的基质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正以每小时150立方米的速度产出栽培基质。工作人员通过数字智能系统精确操控着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
流水线生产出的基质选用全天然优质泥炭、椰糠、珍珠岩等有机材料。相较于传统土培,基质无土栽培不仅产量高、周期短,还使果品口感更脆甜、营养也更丰富。
蓝莓品质不断提升的背后,当地还酝酿着一场“种业突围战”。目前,国内的高端蓝莓种苗全部依赖进口,每株价格高达25元,并且还需要缴纳种植收入的20%给国外的品种商。红河州蓝莓产业联合会会长赵崇军介绍,当地正在努力扭转这一局面。
红河州蓝莓产业联合会会长 赵崇军:我们的重点是聚焦蓝莓品种的育种,通过育种项目的启动,来破解我们云南蓝莓产业“卡脖子”的难题,让我们蓝莓的产业未来可持续。
如今,颗粒饱满、口感脆甜的国产蓝莓不仅深受国内消费者的青睐,也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舶来品”蓝莓正成为“外销货”。在蒙自海关,一箱箱蓝莓正通过“绿色通道”快速通关。
过去,国产蓝莓因保鲜技术不足,很难进入高端市场。通过GAP认证和出口基地备案后,如今的云南蓝莓出口到了泰国、印尼、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据显示,2024年,仅蒙自海关监管出口蓝莓就有1425吨,占全国出口蓝莓数量的五成以上。今年1至2月,蒙自海关监管出口蓝莓已达246吨,同比增长1.3倍;货值1258万元,同比增长1.9倍。
农业公司销售经理 陈灿灵:今年,公司销售额预计将突破2亿元,达到去年的三倍之多。公司今年成功打开马来西亚的市场,实现产品出口。
蓝莓的国产化之路,正是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哀牢山,蒙自草坝镇的万亩蓝莓又迎来新一天的丰收。从内销困难到出口爆单,在这片红土地上,小浆果还在继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总台记者 陈鸿燕 刀志楠 潘嵘 红河融媒 蒙自融媒)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上一篇: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创新
下一篇:时隔多年,爱是否也会时过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