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日报
□孙连宇
近日,一段来自内蒙古在杭州求学的初三女孩在课堂上朗读作文的视频引起了千万网友的感动。文章《旧轨还乡》以铁轨延伸串联起乡愁变迁,用具体可感的细节让无数网友潸然泪下。这看似寻常的习作,却给当前改文风转作风的实践带来深刻启示:真正的好文章不在辞藻堆砌,而在于脚踩泥土的真诚;真正的优良作风不在会议文件里,而在与群众同频共振的感知中。
文风问题从来不只是文字技巧的优劣,而是作风的晴雨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痛斥空话连篇、装腔作势的文风,将之视为“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种精神穿越时空依然鲜活。个别地方的工作报告堆砌着套话,某些干部讲话也充斥着虚词,本质上暴露的是对实际情况的陌生、对群众冷暖的疏离。反观《旧轨还乡》里的老式绿皮车,虽无高铁的现代感,却因承载着几代人共同的记忆而充满温度,好文风就应该像这样的铁轨,始终贴着大地向前延伸。
现实中,有些干部把改文风简单理解为压缩字数。某地曾要求汇报材料不超过三页纸,结果催生出字号缩至小五、行距压到极限的“技术型”对策;某些单位将会议时长作为考核指标,却让“短会”变成了议程混乱的“快闪”……这些做法恰似在铁轨上涂抹新漆,却忽视路基是否坚实。而《旧轨还乡》的感染力,正在于小作者用脚步丈量过铁轨旁的青苔,用眼睛观察过车厢里的百态,字里行间自然而然流淌出打动人心的力量。
改文风转作风的核心密码,藏在基层调研的脚步里,藏在嘘寒问暖的声音里。只有下到基层,县委书记焦裕禄才会把泡桐称为“救命树”,用最朴实的语言唤起了群众共鸣;只有走进民心,扶贫干部黄文秀才会用“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的日记,记录下脱贫攻坚最真实的心路……这些穿透纸背的力量,源自把双脚扎进泥土的深耕。就像内蒙古草原上的勒勒车,没有流线型设计,却能稳稳碾过崎岖草甸,因其构造完全顺应大地起伏。
当前正在推进的作风建设,需要超越对文山会海的机械裁剪,而在更深层次重建与群众的感知连接。浙江“民情日记”制度推行20余年,干部们写在田埂上的笔记,既是工作台账,更是情感存折;北京“接诉即办”机制把12345热线变成了民生晴雨表,每条市民来电都是最鲜活的社情素材……这些实践揭示着同一个道理:当干部们都像《旧轨还乡》的小作者那样,把铁轨旁的每株野草、每块枕木都装进心里,笔下的文字自然会生根,口中的话语自然会有力。
从梁家河窑洞到《之江新语》,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到新时代调研足迹,党的文风话风始终在与大地的对话中淬炼。那位内蒙古少女用脚步丈量出的文字启示我们:好的作风就像草原上的风,不需要描摹形状,当它拂过脸庞时,人们自然能感知温度与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改文风转作风不仅是文字的革命,更是一次重新扎根大地、回归初心的跋涉。
当每份文件都飘散出泥土气息,每次发言都回荡着群众心声,党和人民的列车必将永远同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