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荔枝新闻
生命一场,当常规的治疗手段已经无法战胜疾病的时候,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在可以预见的离场时刻,如何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让患者家庭不留遗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省人民医院安宁疗护团队,在这里,对生命质量的终极关怀,让告别成为一场被尊重和温暖包裹的仪式。
“虽然这个病人已经离世这么多年了,但是我每年戴这个丝巾的时候,我就想起来这个奶奶,就像《寻梦环游记》里讲的,她还活在你的记忆里。”
回忆起工作中无数个温暖的点滴,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呼吸科专科护士长张玉玺有说不完的故事。2017年,一位确诊癌症终末期的患者奶奶提出临终心愿:想去日本看看女儿生活的家。而当时,刚经历一场大手术的患者奶奶体重仅剩70多斤,鼻插管和腹胀腹痛让她几乎无法进食。医护团队一方面帮助奶奶恢复身体,一方面联系日本的医院作出全方位的应急预案,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帮助奶奶完成了心愿。
“后来患者在日本待了五天,过程中没有任何不舒适。在最后的阶段,能在她女儿房子的庭院里躺着,然后能够跟她的下一辈,再下一辈共享天伦,她觉得特别高兴。最后她从日本回来的时候,还给我们每个人带了个小礼物,给我带的是丝巾,她说,这个丝巾一定要给小张。”张玉玺回忆道。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格言在安宁疗护领域得到了极致诠释。当现代医学触及天花板时,人文关怀照亮最后的归途。
安宁疗护,通俗来讲,就是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最终达到逝者安详,生者安宁,观者安顺的目的。2018年起,张玉玺所在的江苏省人民医院组建安宁疗护跨专业合作团队,来自各科室、各专业的医护、社工们,辅助芳香疗法、正念减压、家庭心愿清单等创新服务,迄今为止让300余个家庭受益。
张玉玺说:“曾经我们给一位终末期病人做VR正念减压,帮助他减轻疼痛。当时病人就问,你们这个收费吗?我们说,不收费的。后来病人在这个练习正念的过程中,甚至都睡着了,他就跟我们说,从来没想到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缓解痛苦。为什么大家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呢?就是觉得,能为我们的病人和病人家属尽点绵薄之力的话,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在医疗团队守护患者生理舒适的同时,家庭沟通、心愿完成等大部分工作则由医务社工来完成。这些年,医务社工金妍艳和同事们帮许多患者完成了“微小心愿清单”:回家拍张全家福、做力所能及的小家务、给患者编写生命回顾故事集……最令她感动的是,一位曾经抗拒谈论死亡的家属,在患者安详离世后主动成为了志愿者。
“我们通过多次的沟通,渐渐让家属和病人能够正视死亡。端午节的时候,我们把病人的家人喊过来一起吃了顿饭,拍了点全家福。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也鼓励病人回家的时候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病人回家后,他妻子拍了很多患者去遛狗,自己走路,在家做事情的小视频。病人离世后,我们用视频素材剪辑了纪念视频送给他妻子。他妻子说,幸好你们当时让我去记录这些事情,才留下了这些影像。”金妍艳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善终”仍是敏感话题。但改变正在发生——团队通过绘本、科普答题等潜移默化的教育,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勇敢直面死亡议题。在与患者家庭的接触中,金妍艳越来越发现,安宁疗护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从隐瞒病情到坦然规划身后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播,安宁疗护改变的也不仅是临终方式,更是一场关于生死教育的启蒙。在服务的过程中,金妍艳也学会更好地珍惜自己的生活:“我平时也会跟我的家里人去聊工作中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改变了我惧怕死亡的态度,包括怎么样去安排好我自己的未来。有的时候可能我们帮助了病人,但也能从病人身上或他们家属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
这几年,随着上海率先将安宁疗护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实现安宁疗护社区全覆盖,张玉玺也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加健全的制度,让安宁疗护成为普惠性公共产品,守护更多生命最后一公里的质量和尊严:“一个人他从出生到最后的去世,是一个长期照护的体系,安宁疗护是他最后的那一环。如果没有这一环,那生命是不完整的。安宁疗护是生命尊严的体现,也是人权的体现,如果它能够纳入到国家的政策体系里面的话,去作为一个公共服务,那就人人享有。”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记者/李秋雨 编辑/刘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