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长安街知事
AI浪潮持续涌动,应用场景极大丰富,许多家长发现:不少中小学的孩子已经在用AI写作业了。从语文作文,到数学方程,再到英语听力,样样皆可求助AI。
此情此景,让许多家长分外紧张。有人担心这会影响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人疑惑“适当使用”的边界在哪里,还有人焦虑:长此以往,孩子还需要学习吗?以后会不会脑机互联,再按学期“刷机”更新即可?
(一)
毋庸讳言,在相对模式化的中小学作业上,AI确实手到擒来。但无论AI能够写出如何精彩的作文,答出如何高分的试卷,都没有实质意义。因为布置这些作业的初衷,不在于单纯的结果,而在于驱动孩子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自己动手,就正确率来说,肯定不如AI,但即便表现再差、得分再低,也是个体思考的锻炼。
斯坦福大学2023年的一项追踪实验显示,过度依赖AI解题的大学生,在脱离AI环境后,数学推理能力降低41%,逻辑链条构建效率降低34%。可见,思考“外包”的风险,切实存在。斯坦福的大学生尚且如此,还在打基础阶段的中小学生亦然。
那么,如何将AI的使用保持在可接受限度内,警惕可能产生的依赖性,不让其剥夺了孩子思维成长的空间?
(二)
警惕AI依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即AI作为辅助工具,确实无法替代人类的大脑。
牛津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虽然AI在处理数据和整合输出方面无比强大,但在真正理解世界、创新和面对未知时,依然难以企及人类思维的深度。报告认为,AI与人类的分水岭,在于一种不仅描述现实,还能生成未来可能性的前瞻性思维方式,这也是人类认知的核心工具。这种工具不仅依赖于数据总结,还更像是认知的发动机,驱动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和“如果……”的问题。
与之相比,AI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其一,AI只能看向过去。AI系统通过训练数据模仿既有模式,这意味着它无法创造出超越历史的新知识,而人类以史为师,目的是看向未来。其二,AI缺乏因果推理。AI可以发现某种疾病与特定基因的相关性,但只有人类科学家才能进一步探讨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其三, AI缺乏主动性。AI无法自己提出假设或主动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这也意味着根本无力打破知识边界。
依赖AI,说严重一点,就是在旧知识里转圈圈。未来并不属于AI,而是属于那些主动思考、善用逻辑的人。
(三)
当然,不依赖,不等于不应用。新工具会不会导致人类某项能力的弱化?人类应该如何与新工具相处?历史上早有清晰答案。
导航工具的普及,导致了空间记忆力整体下降。可人类也获得了此前不可想象的“超能力”——在任何一个陌生地域,都能很快找到抵达某个目的地的最佳路线,甚至预知交通状况。相较于祖先,当代人认路辨向的能力是退化了,但也不会有人认为,我们该退回到观星辨位时代。
电动滑板车的出现,也曾引发人类会不会因走路变少,而看起来像“特大号的保龄球瓶”的担忧。但这些年来,我们不仅没有忘掉走路,还有更多人放弃“效率”而骑自行车上班或步行,以及在跑步机和健身单车上转动双腿。
就连印刷术的问世,也曾引发“手写能力将会退化”“知识生产变得廉价”“精神世界将被污染”等担忧。可这显然无法抵消其正面影响——知识普及了整个世界,人类文明发生了显著进步。
历史说明,人类确实是一种“懒惰的动物”,新技术确实可能会造成某些能力的退化、对心态产生一定震动,但人类始终可以找到与之相处的办法。
(四)
“AI是人类智慧的镜子,但镜中倒影永远无法脱离镜框。”理当相信,创造了AI的人类,拥有极强调适能力的人类,不太可能被AI倒逼至“进退维谷”。
我们当然要积极地拥抱AI,发挥其对生活工作的正面效应,同时更应充分警惕其带来的诱惑和挑战,尤其是不能影响了人类锻炼大脑的宝贵机会。
面对AI这样颠覆性、革命性的工具,规范与伦理法则应当与时俱进,不可因其“先进”而盲目逐热、一哄而上。同时,要更加珍惜人类的成长与创造。比如在校园里,老师对AI生成的漂亮作业,与虽然稚嫩笨拙、但凝结着孩子点滴思考的作业,既要有基本的判断,也要把准手里的指挥棒,多多鼓励孩子勤于动脑,产生独具灵性的想法。不能让那些高度依赖AI的作业得高分、获表扬,产生无可挽回的“破窗效应”。
(五)
“当AI用代码拆解世界时,人类用灵魂定义存在的意义。”技术的迭代从未停止,但人性中的温度、创造与哲思,始终是AI无法复制的文明火种。
梵高的星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皆诞生于“无中生有”的灵感火花。共情的倾听、真诚的拥抱,也远比AI的安慰更治愈。
AI越是普及,越应珍视人类独有的“不可替代性”。这种珍视本身,也是保证人类社会始终向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