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全国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荐名单,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灯笼编织技艺非遗工坊荣誉入选。这一成果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之光,更是锡林郭勒盟人社部门以“政策温度”和“服务力度”浇灌创业沃土、托举民生幸福的生动实践。
各种灯笼琳琅满目。
4月1日,内蒙古雪军灯笼有限公司负责人、自治区级铁丝编织灯笼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杜学龙说,灯笼编织技艺非遗工坊现已辐射带动家门口就业500余人,其中,残疾人占60%,人均年收入达1.4万元至2.6万元。
从初创期的“雪中送炭”到成长期的“锦上添花”,人社服务始终与太仆寺旗灯笼编织技艺非遗工坊同频共振,聚焦它们成长全周期,构建“孵化+资金+品牌”立体化扶持体系,共同书写“小工坊逆袭成示范企业”的励志篇章。
工人们在制作灯笼。
企业创立初期人社部门为其提供青年孵化园区标准化办公场所,并享受10万元创业贴息贷款、3年免租及70%供暖补贴的优惠政策,配套创业指导团队全程指导,助力企业破解初创期难题,为创业孵化减负。2016年助推企业摘得“内蒙古自治区创业示范店”桂冠,2019年全程辅导斩获锡林郭勒盟创业大赛三等奖,以政策“硬支撑”擦亮非遗“金招牌”。
据杜学龙介绍,企业2024年销售额突破160万元,2025年非遗年货节创收23万元,非遗产品从“深闺”走向“闹市”。
共同学习新技艺。
目前该企业已成长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民族特色产业示范企业,为全盟创业项目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今后,锡林郭勒盟人社部门将深入实施就业促进行动,以更精准的政策、更温暖的“陪伴式”服务,助力每一个创业梦想从“一盏灯笼”到“满天星光”!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巴依斯古楞
通讯员:黄文华
新闻编辑:徐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