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科普中国
如今,情绪稳定已经成为年轻人最看重的择偶标准之一。但最近网上流行一种观点,真正的情绪管理,不是情绪稳定,而是情绪自由(大概就是开心的时候可以毫无负罪感地开心,难过的时候也可以顺利地体验糟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情绪稳定被误解为一种“处变不惊、事事理智、时时稳定”的模式。但在很多心理咨询师看来,现代人的能力恰恰与之相反:不太习惯让自己脱离情绪稳定的状态。比起情绪稳定,情绪自由才是更健康的。
今天,我们就聊聊情绪自由这回事。
情绪自由,并不意味着
想发火就发火
想知道情绪自由到底是什么,我们先来谈谈它不是什么。
对于情绪,大家普遍认为就是一个忍字,家和万事兴,靠个人的忍耐。这样的教导会让大家很压抑,心里很苦。另一个很“恐怖”的误解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所谓的“做自己”就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有什么感受就直接表达。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其实,这是因为不了解情绪而导致的误用。心理治疗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情绪、想法和需求,而不是说以后想发火就发火,完全不顾及场合、规则或他人情感,或者要求亲朋好友像心理咨询师一样对待自己,期望伴侣对自己无条件接纳,这种期望是不现实的。
情绪分为不同的种类,有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如果不健康的情绪也随意发泄的话,情况只会更糟,冲突会升级。所以,学会分辨自己的情绪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发泄解决不了问题,可能还会上瘾。
情绪自由的 2 个底层逻辑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情绪聚焦疗法(EFT)。EFT 是 APA 认可的当代心理治疗的三大流派之一。
这种循证的心理疗法是自下而上工作的,它从人的身体体验和对情绪的感知入手,最后再慢慢整合到头脑认知和对创伤的叙事中。那么对于普通人而言,要实现情绪自由,EFT 是否可以提供一些可归纳的底层逻辑呢?这里可以分两部分讲讲:
1
分辨情绪的种类
情绪能被分成不同种类,这是 EFT 创始人格林伯格很大的贡献。情绪这么多、这么复杂,首先需要先有知识,有分辨力,才能有智慧地处理情绪。
我们把情绪分成 3 大类:
工具性情绪,用来控制别人的一种情绪,希望别人按照你的意思去做。这种情绪存在人际目的,不是真正的情绪。一般说的是 PUA、“鳄鱼的眼泪”,或者小孩子因为父母不肯买玩具就哇哇大哭的那一种情绪。
次级情绪,也叫继发情绪,它不是当事人真正的情绪,而是为了掩盖真实情绪而发展出来的第二个情绪。比如在恼羞成怒中,哪个是真正的情绪?羞,对吗?但呈现出来的是怒,因为怒比较有力量,而羞太脆弱了,太丢脸了。所以,有很多情绪都是面具,是为了遮盖真实的感觉。
原发情绪,也叫初级情绪,它才是符合当时情境的真实反应。比如,丢了东西或失去亲人会伤心,被冒犯会生气。但是,即使是原发情绪,也需要分辨下:自己的反应适度吗?还是过激了?如果适度,那就是一个可以跟随和表达的反应。如果反应过激,那表示这件事触发了自己的一个旧伤。问题不在于面前这个人,而在未处理的过去。
先认识情绪,把自己搞清楚。光是能够对情绪进行分类,就会帮助大家应对和处理它。
2
停下来问问自己:这是原发情绪,还是继发情绪?
很多夫妻吵架常常都是没有吵在点子上。举个例子:
丈夫白天在公司遇到了挫折,下班回来心里很需要安慰、很难过。当他回家后,看到妻子在追剧,没时间理他,于是就生气了。
这里的生气,其实就是所谓的继发情绪。他的原发情绪其实是悲伤,是健康的。但他没有表达出悲伤,而是用生气来掩盖悲伤。当他生气的时候,他就跑到厨房去,故意乒乒乓乓弄出一大堆响声来,试图引起注意。
结果妻子也开始生气,但她的生气背后可能是害怕和羞耻:莫名其妙,不知道哪里又惹怒他了?
其实两个人真正的情绪都不是愤怒。一个是需要被关心,一个是需要被安慰。这其实是关系中非常正常的需求,可是很多人根本不给这些东西呈现出来的机会,只要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就立刻用愤怒去遮盖这些脆弱的感觉,以至于互相看到的都是愤怒。愤怒对愤怒,冲突就会升级。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大部分的愤怒都是继发情绪。所有想要提升情绪智力的人,可以先试试看:不要跟着愤怒走,而是仔细体会,在愤怒下面,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你愿意揭开自己的情绪面具,允许自己呈现脆弱时,冲突就不会升级了。
这个技巧也适用于亲子关系。比如孩子回家,你看到他心情不好,一定要 TA 探索愤怒下面到底是什么。当 TA 把气的是什么讲出来后,可以注意去听 TA 后面那句话,就会知道 TA 真正的情绪是什么。比如 TA 说:好气,今天考试只考 89 分,差一点就 90 分,但我同桌考了 95 分。
那么,孩子真正的情绪是什么?是“我不够好”的羞耻。羞耻背后 TA 的需要是什么,这是需要关注的。
如果感觉不到自己的情绪
该怎么办?
很多人会问:有些人根本没有什么情绪,要怎么跟他互动,怎么帮他?其实我们天生都有情绪,这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被教育和训练成不要有情绪的样子,因为有情绪是不好的。
情绪并不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词汇,连朋友之间可能也不怎么说。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体验过这些东西。一些人小时候很缺乏人际互动,对于关系、情感这些东西就很不敏锐,因此就没有被发展出来。因此流泪时,对没有情绪隔离的人来说,应该能够感受到眼泪在表达什么。但对于情绪隔离的人,可能真的就是不知道。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还有一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教育和训练成了不要有情绪的样子,因为有情绪是不好的。比如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
小时候很难过,可是知道不能哭,因为哭了会引来更大的责骂。因为知道哭是不好的,情绪不能被表达,否则会对自己不利,所以最后会把情感吞下去。从此之后,甚至不会哭了,也不会生气了。
这中间经历了自我打断,在这种自我打断里,其实是有感觉的,只是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EFT 的处理方式,就是回到当时的情境中,让情绪能够出来。如果想帮助 TA ,最重要的就是让对方觉察到,原来这个隔离是他自己对自己造成的,可以尝试去探索打断者的来源——从什么时候,开始你需要告诉自己不要有情绪?有情绪,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
还有种自我打断在精神动力中比较常见。就是经历过很大的创伤,以至于有比较深的防御,自动化地屏蔽了所有情绪,因为一旦有情绪,危险就会来临。在精神动力里,咨询师可能会用比较挑战性的方法去突破防御。
总之,对个人、伴侣、或家长而言,最难的就是没有自我觉察,没有意识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继续白白受苦。勇于走进咨询室,就是迈向改变的第一步。而对咨询师来说,修通自己的情绪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如果自己没有修通,学再多的知识和技巧,都没有“内力”,只会沦为“花拳绣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