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我买的银行理财产品一直在‘缩水’。近1个月,收益率由近3%缩水到了1.6%左右。”4日,市民小赵打开自己的手机银行,发现最近一个月时间,他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已连续多天是负收益,平均每天收益减少100多元。
今年以来,和赵先生一样
有类似遭遇的投资者并不在少数
这些平常以“低波稳健”为特色的
银行固收类理财
收益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甚至存在短期亏损
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波动?
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资料图“一天少了好几百元”
低风险银行理财收益“缩水”
近段时间,在社交平台,有不少市民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收益“绿”。
“我的一笔理财,之前已经赚了6000多元,基本上是年化3.1%的收益率。但是,2月底、3月初,平均每天收益缩水100元以上,高的时候一天减少300元,年化收益率已经降低到2.4%了。”市民邱先生说。
在西二环路一家银行网点的理财课堂上,一位投资者安先生截取了在网上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净值图。记者看到,该产品近1个月净值波动较大,2月12日之后更呈现出明显的下行趋势。
此外,受到理财收益率下滑等影响,2月以来,中银理财、浦银理财、华夏理财、民生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对旗下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进行了下调,有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限跌破2%。
对此情况,很多投资者群里,市民的议论热火朝天。有人调侃“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也绿得很”;有人表示已经果断赎回,也有人选择“再撑一下”;更有不少网友认为“这种理财拉到一年肯定是涨的,为什么要着急卖”“不用在乎过程,交给时间就好了”。
对此,福州多家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与债券市场相关的银行理财产品,特别是债基,最近一个月的回撤幅度确实有些大。基于对市场行情演进的判断,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也的确对旗下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进行了下调。不过,从长期来看,债券类理财产品的收益还是相对比较稳健的。”
债市波动和资金面紧张
导致收益走低
那么
近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波动的
主要原因是什么?
投资者要“跑”吗?
“去年债券市场的表现非常好,最近有调整属于比较正常的情况。对于一些刚买入不久的人来说,可能觉得这个调整幅度太大,但实际上从长期的趋势来看,这只是一个短期的波动,影响并不大,不用急着赎回。”福州一家国有银行的理财经理表示,银行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底层大多数是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固定收益类资产,因此会受到债市调整等因素影响。春节前后,市场资金流动性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导致国债的收益率有所上升,债券价格持续下跌。此外,“股债跷跷板”效应再次显现,节后权益市场表现较好,部分债市资金被赎回投入股市,对债市产生了一定的抽血作用。
资料图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和债券型基金上一次发生大面积亏损,发生在2022年。当时,债券市场出现剧烈调整,导致以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银行理财和债券基金净值大幅回撤,有超过4000只银行理财产品“破净”(单位净值跌破1),占比超11%;同时,债券基金中也有超过1000只当年收益为负。但是,之后这些理财的收益率也都“涨回去”了。今年2月以来出现的银行理财产品、债券基金产品回撤,跌面虽然也不小,但影响相对温和。
银行理财经理们表示,受益于积极的政策环境和市场逐步回暖,2025年权益市场呈现较好的配置机会,从未来一段时间看,银行理财产品总体上仍将较为稳健。“债券市场波动是经济周期与政策调整的常态反应。投资者需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结合分散配置、久期调整、政策预判等策略,选择适配工具以平衡收益与风险。当前环境下,投资者应避免集中投资单一债券,可配置不同发行人(如国债、信用债)、不同期限(短/中/长期)和信用评级的债券组合,降低单一资产波动风险。”
记者 江海
新媒体编辑 郑锦銮
监制 管慧 林亦敏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澎湃新闻:去年水利部主办建议提案252件,沟通率满意率100%
下一篇:大学生入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