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陈 曦 潘钰鑫
连日来,嘉兴民营企业捷报频传,展现了民营经济的强大韧性、蓬勃活力和独特魅力。
2月25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胡润中国500强”榜单,卫星化学、华友钴业、福莱特、闻泰科技、桐昆等5家嘉兴企业上榜,数量列全国城市第16位,展现了“硬核”实力。
看嘉兴发展,民营经济是重要窗口。去年,全市5795家规上工业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1855.70亿元,同比增长6.5%;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067.69亿元;规上民营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612.04亿元,同比增长20.8%。民营经济贡献了嘉兴全市约70%的GDP、40%以上的投资、7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就业岗位。
这一串数字,不仅是嘉兴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点一滴,更是嘉兴优化营商环境和高效企业服务的有力证明。
嘉兴是民营经济先发地。自改革先锋步鑫生一把剪刀剪开城镇企业改革的帷幕开始,40多年来,嘉兴的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成为嘉兴名副其实的经济增长主动力、拉动投资主力量、改革创新主引擎。
精准落实惠企政策,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优化环境助企发展……如今在嘉兴,政府“添力”赋予民营企业发展新动能,而民企也奋楫向前演绎全新活力。
提信心——
“在嘉兴创业是很正确的选择”
昨天,在位于南湖区大桥镇的浙江迈兴途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姜一成正在调试最新研发的车铣复合机床。
“我们研发这台机器,费了不少劲。”公司总经理朱彬介绍,从2023年11月立项以来,已投入500多万元,终于啃下了“硬骨头”。
迈兴途于2017年成立,前身是1984年5月成立的嘉兴市洪合良三仪表五金厂,在其展厅里,“0001号”营业执照尤为醒目,它是嘉兴市第一张民营企业执照。
“我们从中小企业发展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得益于政策的扶持。”朱彬向记者展示企业近年来的项目申报情况,获嘉兴市级首台(套)装备奖励20万元、嘉兴重大项目奖励50万元、博士后工作站建站补助50万元……
嘉兴用真金白银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朱彬看来,只有不断研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迈兴途每年都会投入产值的6%至8%,用于产品研发和引进新设备,去年实现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26%。
民营经济是“信心经济”。“在这里,我们能享受到无微不至的服务。”企业的微观感受就是最好的答案。去年10月8日,位于嘉兴经开区的浙江太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港交所,成为嘉兴第88家上市公司。
在落户嘉兴前,浙江太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璐曾在上海、苏州、宁波等城市考察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2013年他才来到嘉兴,令他没想到的是,得到了专项办公室的热情接待,他被带到嘉兴经开区科创园实地考察。
“来嘉兴创业是很正确的选择。”赵璐至今记得创业之初,嘉兴经开区为企业提供了从注册、选址到银行开户等全方位的帮助,第一年就获得了政府300万元的创业资金,解了燃眉之急。在此后的上市过程中,嘉兴经开区还为企业协调股改上市过程及日常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帮助企业合法合规上市,这让赵璐万分感激。
除了政府的扶持,一家企业上市的底气还得靠核心竞争力。太美医疗创造性地打造了两大数字化协作平台,有效连接医院、制药企业、第三方服务商、患者及监管机构等产业各方,助力行业数智化转型,并为近1200家医药企业、250余家CRO、700余家医院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快步向前。截至目前,嘉兴上市公司已扩容至89家,位居全省第三;去年还创造了历史,有2家企业进入“千亿俱乐部”行列……一系列数字生动展现着嘉兴民营企业的强劲脉搏。
促发展——
“这里是我们的始发地,也是永远的目的地”
从打下第一根桩,到第一卷丝轻盈落下,仅用了364天。走进位于桐乡市洲泉镇的新凤鸣集团桐乡市中鸿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50万吨聚酯纤维材料、10万吨聚酯薄膜材料项目生产车间,聚酯熔体通过喷丝板,瞬间化作丝缕,被卷绕装置整齐地缠绕在筒管上。31米高的智能立体仓库,正敞开超7.5万个货位迎接一卷卷丝饼自动“对号入座”。从产品下线,转入仓储存储,到发货,高度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
这个项目被嘉兴市工商联副会长、嘉兴市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会长、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庄耀中称为新凤鸣项目建设历史上的最快纪录。
这样的超乎想象,离不开“新”的力量——智能制造。
在“两新”政策加力扩围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再提速。“过去一年,新凤鸣营收和利润双双实现正增长,其中控股营收首超1300亿元,全年在嘉兴地区投资70.12亿元,聚酯产能突破900万吨,PTA产能突破800万吨。”庄耀中表示,2025年新凤鸣集团预计全年将在桐乡投入不少于30亿元,进一步提升企业差异化水平和盈利能力,加快数字化改革撬动效率效益的再提升。
“这里是我们的始发地,也是永远的目的地!”正如庄耀中所言,企业将继续扎根嘉兴,再投资、再发展、再出发,为嘉兴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的起跳跃升贡献更大力量。
发展,是民营企业的主旋律。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嘉兴不遗余力。嘉兴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加快制造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重大政策落地见效,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2年以来,嘉兴把制造业“两化”改造作为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在浙江省率先开展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去年,实施改造项目2679个,带动制造业投资977.9亿元,保持全省第二;数字化水平3.0企业数量、仓储物流数字化率、生产制造数字化率均列全省第一。
今年的嘉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力抢抓政策机遇,更大力度推动政策落地见效。用足用好“两重”“两新”政策,坚持应争尽争、能多则多,抓实“两重”项目谋划推进,抓好“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全面落实民营经济32条政策,完善企呼我应机制,为企业减负230亿元以上。
涉企政策,比出台更重要的是落实,比落实更重要的是闭环。去年,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举办“政务公开在浙里—惠企最‘嘉’音”活动,进一步加大惠企政策宣传力度,加快政策兑付进度,助力企业强信心、增后劲、提能级,助推民营经济新跃升。
“很给力。”这是浙江鼎美智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光对相关政策的评价。去年,嘉兴市将低收入困难家庭厨房、卫生间装配式改造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鼎美智装参与了部分改造。“按照传统,改造10平方米左右的厨房,大概需要35天时间,而采用装配式改造,装修周期从‘月’缩到了‘周’。”王晓光坦言,政府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精准提供“阳光雨露”。
优环境——
“政府帮扶走心,我们企业发展安心”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也是城市保持持久竞争力的软实力。
走进嘉兴海关驻嘉善办事处,映入眼帘的是智能化、可视化、全流程的保税维修监管在线系统,海关关员通过大屏幕便可全程监控立讯智造工厂内的产品从维修到出货的每一个步骤。去年6月,全国首个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海关特殊监管区外保税维修业务落地嘉善姚庄,实现了从自产产品维修资质向全球同类产品维修资质的跨越发展。
“政府帮扶走心,我们企业发展安心。”立讯智造关务主管赵敬原预测,自从全球接单后,每年保税维修量将从10万台扩大到30万台,新增产值有望突破15亿元。
从“修自产”到“修全球”,立讯智造迈出高质量发展步伐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贴心帮扶。企业提出需求后,嘉善县迅速组建了由县领导挂帅、10余家政企单位联合的区外保税维修推进专班,全力以赴指导帮助解决报批过程中的问题、堵点,以“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推进区外全球保税维修工作。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由立讯智造与六联智能强强联合的智能终端企业立联迅达去年落户姚庄,仅用半年时间便实现了从项目落地到产品产出的重大突破。这样迅速签约、快速投产的背后,是政府以“最优服务”为金字招牌精心打造的优质营商环境。“为招引更多立讯系产业项目,我们通过‘筑巢引凤’的方式,建成了约29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为新项目预留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姚庄镇经济发展办负责人介绍。
今年嘉兴新春第一会强调,“抓营商环境不仅要重视排名的位次,更要重视企业家的感受”。嘉兴正以企业有感、企业满意为导向,持续擦亮“浙里最‘嘉’”营商环境品牌。
走进位于嘉兴港区化工园区的信汇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控室,一排排整齐的监控屏幕上,数字、图像不断跳动变化,清晰地显示出各条生产线的运行情况;在企业的智慧生产车间,一条条高科技机械臂有条不紊地挥舞着,洁白的丁基橡胶正不断“生长”。
信汇新材料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丁基橡胶与卤化丁基橡胶产品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3年来,已累计开展技术创新项目30多项。
“产能的提升不能只依靠加大投资、扩建厂房、增加规模来实现。”企业负责人张小芬始终坚信,想要在全球市场有竞争力,必须走科技创新的道路。
去年上半年,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下,信汇新材料享受了增值税先进制造业加计抵减近2000万元,不仅提振了企业建设绿色工厂的信心,也加速了产品的迭代升级,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动力。
用真金白银减轻企业负担,以真情实意做好企业帮扶,及时将“政策温度”转化为企业轻装上阵的“体感温度”、拼经济的“长期热度”,让嘉兴经济“长风破浪,未来可期”。据统计,去年,嘉兴落实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为企业减税降费及退税超300亿元。
好的营商环境像阳光、水和空气,是民营企业在“雨林式生态”中茁壮成长的秘诀。嘉兴以企业有感、企业满意为导向,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民营企业是嘉兴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也是见证者、受益者。如今,嘉兴民营经济春风正劲,广大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满怀信心、奋勇前行,将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下一篇:建言献策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