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新闻网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过去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夯基垒台、落子布局,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兄弟同心铸就了新的区域发展增长极。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在已有基础上向前推进的每一步,都将更考验智慧担当与历史耐心。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在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长安街知事推出系列报道“京津冀一把手访谈录”,邀请三地市区和政府部门“一把手”,分享发展经验,展望美好蓝图。
天津市滨海新区区长单泽峰。图源:津云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是天津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作为京津两地都关注的重点项目,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发展情况如何?天津港的内输外联作用如何体现?港产城如何融合发展?对此,长安街知事(微信:Capitalnews)联合天津日报专访了天津市滨海新区区长单泽峰。
服务京津同城化、区域一体化迈出新步伐
知事:11年来滨海新区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单泽峰:这些年来,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略,在服务京津同城化、区域一体化上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一是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市场化引进资源要素合作机制,加强与北京“新两翼”错位联动发展,积极承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总部以及中国石化、中海石油、国家管网等一大批央企新业务新板块新功能拓展布局,既为区域转型带来了宝贵资源和优质项目,也为央企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培育了增长点。
二是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纵深推进。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造石科院天津科学试验基地等一批中试基地,形成了“北京研发—滨海转化”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深入实施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行动,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的完整生态初步成型。
三是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积极探索完善合作共赢机制,强化交通运输、生态保护、安全保障等重点领域一体化管理和机制化建设,有序实施京滨城际、津潍高铁、津石高速以及北燃LNG南港应急储备项目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强天津港与京冀空港、陆港运输衔接,逐步构建起三地更加紧密的融合发展格局。
四是公共服务改革创新领域不断拓展。各种显性隐性壁垒实现有效破除,京津冀推出第一批165项资质资格相互认证,实现“区域通办”1108项、线上自助办231项,三地自贸试验区六批230项“同事同标”事项落地实施,全区23家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京津冀互认,区域同城化效应持续释放,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
滨海中关村注册企业5800多家
知事:请问,“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在滨海中关村体现在哪些方面?
单泽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企业数量从2019年的1443家增至2024年的58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6家,“四上”规模企业190家,交出了一份提神又提气的亮眼答卷。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一家企业内,工作人员在实验室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图源:新华社去年,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科技园可与北京中关村共同探索先行先试改革政策,打造政策联动的示范区。为此,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市科技局与市有关部门、滨海新区政府出台支持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聚焦科技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持续导入优质科创资源并本地化培育,着力营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科创政策赋能体系,完成首批12条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的复制工作,包含科技成果转化、重点产业促进等内容,实现了为园区发展的政策赋能。二是构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设立成果转化中心,涵盖知识产权服务、融资服务、应用场景展示服务等,消除企业科研创新后顾之忧。三是构建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持续导入科创基金,汇集20只各类科技金融基金、总规模超60亿元,为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引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水。
加快形成“前港、中产、后城”港产城总体布局
知事:天津港在内输外联的枢纽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滨海新区在推动港产城融合上有哪些具体部署?
单泽峰: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2020年国家明确提出以天津港为中心建设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的意见,赋予天津港新定位新使命。
其中,天津港在内输外联的枢纽作用具体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陆向高效联系腹地,通过设立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雄安新区服务中心以及十六大区域总部,天津港内陆物流网络覆盖“三北”地区,服务辐射京津冀及中西部地区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腹地面积500万平方公里。
另一方面,海向便捷通达全球。天津港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开通美东航线、中美洲海运航线、智利车厘子航线等特色直航快线,集装箱班轮航线数量增至147条,其中挂靠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港口的航线有68条,成为促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北方重要支点。
滨海新区-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图源:新华社下一步,我们将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天津港重要指示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扎实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全力把港口“硬核”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完善港口型城市功能。立足港区、产业园区和城区发展基础,抓好海港核心、南港石化、临港经济、海港旅游特色片区建设,加快形成“前港、中产、后城”港产城总体布局。
二是坚持以产兴城,推动临港产业成龙配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绿色石化、海洋装备、航空航天等临港共生产业,支持保税船供、航运金融、融资租赁等高质量发展,提升航运全链条服务能力。
三是坚持扩大开放,做强港产城融合项目支撑。强化港产城招商引资联动,聚焦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适港资源导入,争取国家级平台布局,力争落地更多标志性、引领性龙头项目。
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知事:2025年,滨海新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将有哪些举措?
单泽峰:营商环境是各类主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打响“滨城服务”品牌,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提供“硬支撑”。
一是打造市场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有力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二是打造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实施“一个平台统服务”综合改革,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场景,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推进重点领域柔性执法,做到“无事不扰、有需必应”,努力营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三是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要求,发挥服务业扩大开放引领作用,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推动增值电信、医疗健康等领域业务开放试点,形成外商投资强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