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近日,一架满载新鲜榆林羊肉的大型固定翼无人机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马合通用机场起飞,以180公里/小时的速度平稳飞行2小时47分后,精准降落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这标志着我国首条大型无人机城际低空物流航线成功首航,填补了国内大型无人机干线物流运输的空白。
此次无人机城际低空物流飞行测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业内人士评价,无人机在人们没有察觉到的时候已经开始融入日常生活,无人机时代真的要到来了。
无人机是新质生产力和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具有精准、高效、灵活的特点,已经成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力量。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无人机产业发展,已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大民用无人机出口国。目前我国民用无人机研制企业超过2300家,量产无人机产品超过1000款。2023年底,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达到1174.3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
无人机产业爆发式增长,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在宏观政策方面,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国家规划,标志着发展低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2024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4部门联合发布《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在产业应用方面,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4年1月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高应急管理的无人化、智能化水平。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积极行动,竞相布局无人机产业。目前已经有30多个省份、100多座城市发布了200多项包括无人机在内的有关低空经济的政策文件,在产业扶持、资金、空域开放等方面给予支持。
随着政策支持不断加力,我国无人机技术不断创新,无人机与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深度融合,机型迭代越来越快,应用场景越来越广阔。除了农林植保、地理测绘、警务安防、应急监测等成熟应用外,无人机还在通信中继、气象探测、室内飞行等新场景中得到开发。未来,无人机应用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颠覆众多行业的传统作业方式以及民众的生活方式。
我国无人机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无人机领域技术创新、场景创新仍然不足,不少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一些核心技术尚待突破。行业标准尚不健全,涉及低空飞行安全、空域管理、隐私保护的监管技术和监管措施需要尽快完善。无人机产业布局还存在不合理之处,应用市场服务水平和技术支持仍待加强。这些问题都掣肘无人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无人机产业要“飞”得更稳更高更远,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需要政府、投资机构、企业等多方协同,形成合力。要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规划,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明确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支持措施,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动,培育专业化供应链条。根据无人机产业发展状况,建立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跨部门、跨领域的低空联合监管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低空经济政策法规体系。无人机相关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打造高性价比的自主产品体系,积极拓展新应用场景,推动低空产品和服务走向“大众化”。同时,要有“一盘棋”观念,防止“一哄而上”,出现投资泡沫化、产业同质化等无序发展问题,确保整个产业合理布局、规范发展。
【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