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农村是减排固碳的重要空间。一段时间以来,江苏太仓、浙江定海、河南兰考等地试点探索“零碳乡村”建设,在加快农村再生能源替代、农业降碳固碳、推动碳资产交易等方面作出积极尝试,因地制宜走出绿色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各地通过农业固碳增效,结合乡村建设行动,推进了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引导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固碳优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育乡村绿色新产业新业态。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支持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技术应用,建设零碳园区、零碳社区、零碳乡村。
不过,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零碳乡村判断标准不一,评价主体多,测算评价过程不够公开透明;目前尚缺乏针对农村地区的碳排放核算安排,农村地区碳排放量的计算结果往往与实际相差较大;在农业林业碳汇交易领域,碳汇交易市场流动性较差、波动性较高。未来,还需进一步创新机制,推动农业农村碳价值实现,让乡村更美丽。
优化零碳乡村评价标准机制。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农业农村领域零碳乡村评价国家标准,避免地方及企业出现评价不公平现象。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指导下,开展零碳乡村创建,经过一定创建期并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第三方评价达到国家标准后,由农业农村部门颁发零碳乡村称号,并给予一定政策优惠。
提升跨区域绿电消纳能力。尽快落实建立跨省绿证交易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绿证交易市场,以市场化手段推动组建农村绿电经营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协助经营主体开展省际跨区集中交易、供需对接、技术服务等,通过绿证交易满足企业绿色电力需求。
完善农业农村碳核算机制。按照《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禀赋建立全国统一、分类分层的标准化农业农村碳核算、碳汇标准。在运用保护性耕作方式提升农林固碳量基础上,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创新农业、林业碳汇开发方法学,明确不同类型农业、林业所适用的管理措施,形成完备的农业、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
加快探索农村碳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引入碳票降低开发成本,将区域内权属清晰的林业、农田资源,依据简明的计量方法,经第三方机构监测核算、专家审查、相关部门审定备案后,签发碳减排量收益权凭证,实现碳汇资产开发。开展农业、林业碳期货、碳保险的研究,探索碳期权、远期合约等碳金融产品的研发交易,加快实现农业、林业的碳资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