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不少基层部门工作常态。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基层既承担着繁重的治理任务,也直面尖锐的社会问题。合理运用数字化手段,不仅能优化基层治理业务流程、提升响应速度,还能打通梗阻、提高效能,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数字化技术为基层治理赋能,可以提升基层工作效能,例如一些地方将“数字街道”平台用于监测老旧小区消防隐患,可在几秒内识别并报警,极大提高了应急响应能力;还能减轻基层工作负担,例如一些街乡推广“基层一张表”智能填报系统,有效减少了基层干部的重复工作,释放了更多精力用于服务群众。
然而,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对于老年群体等技术弱势群体来说,接受和学习数字化技术存在一定困难,容易成为数字化治理中的边缘群体。二是项目规划存在盲目性。一些数字化项目贪大求全,结果却因为不适应现实需求,最终沦为无效供给的形象工程,甚至让数字化赋能变为“负能”。这些问题与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普惠便民的初衷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在于治理数字化转型中没有落实好以人为本的理念。
构建人本导向的数字化治理体系,需要多维度的制度创新。在顶层设计层面,应建立需求导向的评估机制,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数字化管理平台,避免照搬照抄造成“水土不服”和功能闲置。在技术适配方面,应充分考虑技术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加强适老化改造,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同时,要时刻想到基层治理的参与主体是基层干部,必须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应用技术培训,帮助其更好更快参与到数字化治理中。在服务供给维度,还要避免盲目追求“全流程线上化”,在一定时间段内应坚持“线上+线下”双轨并存,保留线下办事窗口,为有需求的群体提供便利。
下一篇:力争今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