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钢
水遇冷成冰,是常识。若零下几摄氏度还洒水,路面会如何,答案明摆着。而前段时间,某地不少市民反映市政洒水车在大冷天洒水,导致路面结冰,出行者摔伤。
洒水洒出麻烦,似乎年年都有耳闻。网友吐槽,“天冷洒什么水?难道还有KPI?”当然了,这事不能一概而论。道路洒水是控制扬尘污染的重要手段,天干物燥时能提高空气湿度,有时还兼顾灌溉绿化带的任务。按规干活是好事,可凡事要尊重实际。比如温度降到零下,工作点位又人来车往,这水到底该不该洒恐怕不难判断。
教训不少,毛病总犯,根子在于教条主义。“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除了洒水成冰以外,诸如大风天扫街、撬锁亮灯,很多闹剧也都有相似的病因。一些人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任务考核,习惯于按部就班,既不管成效如何,也不顾公众感受。一旦掀起舆论波澜,就道歉一番“引以为戒”了之,同样透着僵化之感。
怎么洒水,这是个问题,而融化作风上的“冰”才是更关键的。我们常说,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那如何“绣花”呢?光有制度框架不行,闷头就干更不行,必须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干之前得考虑是否符合常识,执行时得注意环境条件变化,完工了也得看看今后有无提升空间,等等。说到底,城市的核心是人,而不是什么“打卡表”,把合乎常理、合乎人情放在第一位,才能避免“吃力不讨好”的尴尬。
今年央视春晚一则小品名为《花架子》,再现了洒水乱喷人、突击擦玻璃等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操作,不知令多少人脸红冒汗。也别光看热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万不能费劲搞无用有害的“花架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