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2月24日电 (富承璘 李筱 王珍艳)2月的甘肃民勤依旧春寒料峭,最低温度仍在零下16度,但在民勤县重兴镇红旗谷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温室大棚内,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明媚的阳光透过棚膜洒在大棚的每一个角落,大棚内早已春意盎然,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白里透红的樱桃花在温暖的大棚中竞相绽放。引得一拨拨游人接踵而至,而那一箱箱被“请进”大棚的蜜蜂,展开透明的翅翼,忙碌地在花丛间采集花粉,吮吸花蜜。
红旗谷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温室大棚内繁花似锦。王珍艳 摄这是该县大力发展寒旱农业的生动实践。甘肃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地处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夹缝地带,属典型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600毫米以上,水资源极度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在此背景下,发展寒旱农业不仅是生存需求,更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寒旱气候赋予民勤农产品独特品质。民勤县因地制宜,变“危”为“机”,通过划分片区,进一步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升农作物品质,提高核心竞争力。东湖镇大力发展茴香种植,通过膜下滴灌技术,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成为全国茴香核心产区。大坝镇培育发展人参果、沙葱等特色产业,年棚均收入达5万余元。收成镇全力打造“中国蜜瓜之乡”,南湖镇、昌宁镇将马铃薯作为主导产业,通过良种繁育、加工、电商销售实现全链条开发,附加值显著提升。
工人正在大棚内采收沙葱。李筱 摄近年来,民勤大力发展寒旱农业,通过推广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实现“以水定产、量水而行”。引入北斗导航、无人机监测等智能技术,结合膜下滴灌、低压管灌等设施,构建“水肥气热”协同调控体系,彻底告别传统的“大水漫灌”,农业用水效率提升近50%。通过技术革新、政策支持与产业融合,民勤不仅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更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干旱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为西北寒旱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资复制的经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