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编者按:冰雪经济和假日旅游火爆,“向北开放”成效不断显现,新质生产力布局加速……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正在迎来新的重大机遇。东北振兴如何才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区域发展新路子”?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李凯: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
刘戈:财经评论员
孟月明:辽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
东北振兴有利因素正在加速集聚
李凯
当前,东北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转折时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和中央要求,东北地区立足于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振兴效果逐渐显现,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积极变化,振兴发展的有利因素正在加速集聚。从东北振兴的阶段性来看,东北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告别低速徘徊、逐渐转向中高速增长的重要转折时期。2024年,辽宁GDP增长5.1%,增速连续8个季度赶超全国。辽宁经济总量占到东北三省的将近一半,其经济运行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即将展开之际有了明显的向上趋势。
区域中心城市起到振兴引领作用。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与此同时,其经济结构“由老转新”转型调整的任务也相对较重。目前来看,一些地方尤其是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不断向好,对周边起到一定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其中,大连和沈阳未来两年有望加入“万亿俱乐部”。近些年来,“万亿俱乐部”是观察和衡量国内城市发展时的流行指标之一,进入“万亿俱乐部”被认为是一个城市经济表现的代名词。到目前为止,全国经济规模超过2万亿元的城市共有9个,1万亿—2万亿元的城市有18个。按照当前发展势头,大连市有望在2025年成为东北地区首个“万亿俱乐部”城市,沈阳市也有希望在“十五五”之初迈过GDP的万亿门槛。接下来,长春、哈尔滨等其他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也可能会逐渐赶上来。随着这些中心城市发挥更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东北地区整体发展有希望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不过,经济结构调整仍有不少工作要做。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要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东北地区在逐渐补上老工业基地历史欠账的同时,也要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下大力气。随着我国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产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社会消费需求结构也出现了新的特点,这些变化反映了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的双重作用。东北地区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变化,用“新质”能力为制造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助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东北地区具备相对的优势条件,当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与国家安全相关的重点企业,都能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布局确实也在加速。某些行业或某些环节已经处在积蓄力量和逐步释放的次第发展阶段。其中包括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及航空航天产业;布局半导体产业等。假以时日,这些新质产业会在东北经济结构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加大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十五五”东北振兴新局面。东北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当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而要抓住新的重大机遇,东北地区需要坚定改革决心,真正形成革故鼎新的突破之势。近些年来,东北地区一直坚持改革发展,接下来还需继续在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针对地区内部发展分化等问题因势利导、因地施策,进而依靠深化改革促进形成“十五五”时期东北振兴新局面,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区域发展新路子。
冰雪经济成“白色引擎”
刘戈
天寒地冻、冰天雪地一度是我国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但近几年,以哈尔滨、牡丹江为代表的一些东北城市利用“冰天雪地”把文旅产业搞得红红火火,把曾经的地理劣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依托独特和丰富的冰雪资源,东北正探索出一条将“冷资源”转变成“热经济”的特色发展路径,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注入全新动能。
春节期间,东北三省一区的文旅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冰雪经济成为东北地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比如,黑龙江省接待游客2626.3万人次,同比增长18.3%。2024—2025年冰雪季,黑龙江省仅冰雪旅游收入就达1711.97亿元,冰雪经济占全省GDP比重已达4.7%。当然,自然条件很多时候难以“自动”转化成文旅资源。东北冰雪旅游近年来的爆火出圈,虽有资源禀赋、历史积淀等基础要素,思维方式的转换和真抓实干也是重要原因。总结起来,东北做对了以下几件事。
一是让传统冰雪旅游内容更新迭代。比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不断创新冰雪雕塑设计,丰富滑冰车、马拉雪橇、雪地蹦迪等体验式活动,让游客们在观景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沉浸式体验。再如,牡丹江依托镜泊湖打造冬捕节,将渤海国向大唐朝贡祭湖的历史场景重现,将历史文化与渔猎传统结合,让冬捕的参与性、观赏性大大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增强。
二是科技加持。其中,牡丹江双峰林场转型为“中国雪乡”的历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地政府投入3.2亿元进行数字化改造,安装2000个智能温控设备保障冰雪质量,开发AR冰雪童话体验项目,这种“转型”带来游客量的显著攀升。
三是提升软硬件配置和接待水平。比如,哈尔滨机场T3航站楼新增更多除冰机位和更衣间;长白山立体交通网实现3小时直达主要雪场;冰雪景区5G网络覆盖率普遍提升,VR导览、智能温控等数字技术大大提升游客体验。
冰雪文旅的强劲表现不仅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开始带来促进投资等连带效应。冰雪经济涵盖旅游、运动、文化、冰雪设备生产等多个领域,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另外,冰雪旅游从服务到文化活动策划、执行等各个环节都需大量人力配置,冰雪经济发展因此为东北地区创造大量就业。随着冰雪运动普及,一些滑雪旅游度假区周边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滑雪教练、民宿经营、索道管理等领域,实现增收的同时也促进当地社会和谐稳定,进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发展冰雪经济在客观上还推动东北地区从传统产业向绿色、创新的现代产业转型,推动冰雪与文化、体育、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长期以来,东北往往习惯于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产业定位,冰雪经济的红火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引导当地更多的人转变观念,愿意投入相关行业。就此而言,冰雪经济为东北地区带来新的气象、新的观念,也带来新的产业机遇。
放眼世界,冰雪经济在世界范围内也正处于较快发展阶段,全球冰雪运动参与人口正在不断增长,对高档次冰雪运动场所需求不断上升,这些场所对于服务设施和教练的需求随之增加。借鉴法国阿尔卑斯山和日本北海道等地的经验,东北地区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对滑雪场、滑冰场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提升相关设施的国际化水平。同时,东北地区还应完善冰雪相关专业教育体系,培养既懂冰雪运动技能又具备旅游服务、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冰雪经济不仅为东北振兴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在产业结构优化、就业机会增加、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诸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支持和创新实践,东北地区可以进一步发挥冰雪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冰雪产业体系。
在高水平开放中加快振兴步伐
孟月明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高水平开放是东北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
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背靠欧亚大陆,同俄罗斯、蒙古国、朝鲜接壤,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拥有较多港口、铁路、公路、航空口岸,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明显。正因如此,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东北地区资源禀赋较好,产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陆、铁、空三位一体国际货物运输体系;拥有辽宁、黑龙江2个自贸试验区,大连、长春、哈尔滨3个国家级新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重要开放平台;成功构建了“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合作模式,形成一定的区域集聚效应,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增强。
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还需持续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一方面,东北全面振兴离不开对内高水平开放合作,要以开放促改革,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消除各类阻碍商品和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障碍,构建东北三省一区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推动东北地区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深化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对接,使东北地区的资源、能源和优势产业与其他区域板块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尤其要在资源要素的高效率流动以及规则、标准、政策制定和互通上切实加强交流合作,促进陆海联动、南北互通、东西交融。用足用好国家赋予东北与东部“三省四市”的对口合作政策,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的对接和承接,为东北振兴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全面增强经营主体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归属感,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另一方面,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是东北地区的重要任务和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为此,需要扎实推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定不移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
扩大对外开放事关东北振兴全局,需要开拓创新,树立系统性、大开放思维,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统筹协调,加强开放通道、口岸、平台、产业和政策的体系化建设。高起点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推动东北港口群布局优化和海陆高效联动,加快形成通道引领、枢纽支撑、创新开放、产业协同的东北地区协同开放发展新格局。
同时,充分发挥开放平台先行先试作用,结合东北发展实际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际合作示范区创新发展,尝试更多面向东北亚国家的首创性制度型开放探索,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合作新高地。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利用“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合作机制,积极参与推动冰上丝绸之路和北极航道建设,提升中蒙俄经济走廊经贸水平,聚焦新质生产力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等深耕日本、韩国、欧盟国家市场,探索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中日韩自贸合作先行区。
另外,还要用好我国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等出入境政策,深化东北地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旅游合作,提升文旅康养等服务业开放合作水平。鼓励支持东北地区重点领域企业抱团出海,建设工厂、布局营销网络等,拉紧产业合作纽带,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着眼于切实维护“五大安全”,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要求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