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的来历是怎样的
创始人
2025-02-22 13:05:14
0次
雨水节气的来历是怎样的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个节气都有它独特的特点,和存在的意义。雨水节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雨水增加,其次是期间还有可能有倒春寒。但是雨水节气是怎么来的呢?如果你也想知道,下面就来看看雨水节气的由来传说吧!
雨水是全年的第二个节气,紧随着立春的脚步而来。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因此,“雨水”意味着春风逐渐吹遍大地,冰雪消融,就连北方的空气也开始变得湿润,处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气象学角度来说,“雨水”过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一般能够升到0℃以上,南方不少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此时,油菜、冬麦等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及时灌溉,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