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传授心法的书。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
自宋以来,成为新儒学即道学的最为重要的经典。中庸是儒家的一种思想主张,中庸之道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人生处世态度。中唐也是完美之意,就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要走极端,要找到最恰当的方法,把问题解决的究竟完美。
“中庸”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仁”“义”“礼”“信”等几种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
孔子将“中庸”解释为“中立不倚”“执两用中”“过犹不及”。到了宋代,程颐则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说: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
“中”,的原意不是现在人想的“持中,中立”那么简单,是有点玄机的。它还指人的本心。
首先人人心里都有个“礼”,是叫人的行为不要过头了、极端了,让行为变得恰当、自如,不过分,万事都要刚刚好才行。就像是要烹饪一道菜,只有火候最适中的时候才能烧好,火太大了不行,火小了也不行。所谓“庸”,就是稳定不变的东西。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人们一直在努力追求却很难达到的完美境界,因为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中庸要可以实践为好,也就是现代的接地气,另外也需要我们靠自己的内心来感悟。
上一篇:如何帮幼儿做豆米画?
下一篇:求优秀的日文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