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
创始人
2024-05-29 16:44:01
0

作者| Mr.K   编辑| Emma

来源|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关于买房,专家建议:不建议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

(网友:丈母娘等不到我自己挣够)

关于农村剩男多,城市剩女多,专家建议:全部都送到城里去

(网友:农村剩男和城市剩女都懵了)

关于低收入群体灵活就业,专家建议:私家车出去拉活,闲置房屋出租

(网友:等等,你确定说的是低收入群体?)

关于疫情,专家建议:能不感染尽量不要感染,能晚感染尽量晚感染。

(网友: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诸如此类的专家言论还有很多,年轻人忍无可忍,实在听不下去了,只能用魔法打败魔法,反过来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

在K哥看来,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智商水平,和专家落后的胡乱建议之间,越来越尖锐的矛盾。曾经自带身份光环和知识权威属性的专家们,何以沦落为人人喊打的砖家,这届年轻人为啥这么难带了?

6e394ea7fbb7f02a5179f7062c14c4a7.jpeg


01

专家,怎么了?

专家,绝对是最近几年“黑化”最严重的名词之一。“建议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劝百姓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建议对50万元以上存款征收利息税”、“年轻人工资低可能是能力不够,在泰国、越南只要一半的工资就能干一样的活”…这些把人雷得外焦里嫩的言论,均出自各路专家之口。

说实在,看了这样的雷言雷语,如果不喷两句,真有点对不起“年轻人”这三个字。《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5%的人认为“专家权威且值得信赖”。“专家”人设塌房严重,他们到底怎么了?

1、 “专家”注水严重,“野生专家”横行

专家本来是指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有独到研究和见解的群体,是受人尊敬的人物。但现在的专家群体,远没那么“正经”和“严肃”了。背景复杂,成色混乱,一些草根伪专家、“三无”研究机构包装的假专家”,如雨后春笋,横空出世,顶着花里胡哨的头衔,在各互联网平台,好为人师,指点众生。

K哥“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家族群里,整天有长辈转发来自营销号的各自养生文,开篇往往都是“健康专家王教授指出”、“养生专家李医生认为”。一会教育你“渴了一定要喝水,不然有8大害处”,一会警告你“空腹吃饭一定要注意这5点,最后一点最致命”。

关键关心自己的爸妈长辈,还会非常认真地把这样的文章分享给你。久而久之,你除了在心里各种问候“专家”们,还会有别的想法吗?再加上电视里手机中一些专家这个月建议你买房,下个月建议你租房,口风没个准,叫谁能觉得这路专家靠谱?

还有一类专家,置现实于不顾,放弃学术中立原则,有意为某种商业利益代言,故意说一些偏颇、带风向的话题,让眼睛雪亮的年轻人对所谓的“专家”和“专家建议”更加排斥和反感。

2、专家自身的局限性

时代快速发展、环境急剧变化,但一些拥有话语权,有社会地位有影响力的不少专家的知识结构、视野认知、思维模式等方面,却没有与时俱进、迭代更新,与时代脱节,与年轻人“断层”。

比如有些专家只会一味建议年轻人要努力、要能吃苦,要甘愿进工厂打螺丝,然后就能静待回报。但他们从来不说努力的前提是什么、吃苦的终局在哪里、收获回报的路径怎么找?久而久之,在年轻人听来,这些就成了“服从分配,多劳多得”时代的余音,是没有任何实操价值的空话废话。

还有一些专家,自己高高在上,不知民间疾苦,不食人间烟火,给年轻人一些“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去结婚生子”一类的“何不食肉糜”式的“建议”,更逼得年轻人对专家从头烦到尾。

3、专家躺枪,被动出圈

当然, “专家”中也有躺枪的,被某些标题党、抢热搜的不良行为,误伤了。比如,3HFIT董事长姚宁提出,“年轻人其实在20到30岁的年纪当中,他其实第一时间不应该考虑能够给他赚多少钱,而恰恰是他的青春能够给他带来多少的感知。”完整看完这段话,其实是没毛病的,但被一些媒体、自媒体断章取义就变成了“专家称年轻时不应为钱去选择工作”,这一精简,道理就跑偏站不住脚了,一下子成了年轻人的对立面,引起讨论热度,成功被“黑”。

b0f60c32d29a268ebf59f594213c29af.jpeg


02

年轻人,有多难?

说句实在话,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确实不容易,承载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负担。

1、年轻人面临的压力

他们可能身在繁华的大都市,但城市里的高楼豪车、灯红酒绿,却极可能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他们996氪肝,住在离公司所在的CBD两三小时车程的合租房(哦,专家曾建议年轻人通勤时间不要超过2个小时),每年存下来的钱还是非常有限,如果不“掏光亲人的6个钱包”,他们大概一辈子也存不下在大城市买房的钱。

就这样他们还要担心35岁、甚至更早发生的职业危机。如果应对不当,面对的就是职场下坡路,或者被淘汰出局的处境。在K哥认识的朋友、同事、前同事等群体中,每年都会有一批人离开上海,他们有的年轻些,有的年长些,从工作奋斗多年的城市默默消失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回到家乡,或者去别的城市,人生重新经历一次新的洗礼和调试。

2、年轻人没有躺平,只有意难平

是年轻人不够拼、没魄力吗?看看各大互联网公司凌晨两三点钟的璀璨灯火吧,看看早晚高峰的通勤地铁上,睡眼惺忪、满脸倦意的年轻人吧。年轻人创造了“躺平”这个词,但几乎没有年轻人真正躺平(家里有矿除外),至少K哥这20年来从没见过。但他们创造的这个词,却成了某些专家指责他们的口实,年轻人没有躺平,最多只是意难平。

我们的社会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各方面已趋规范和稳定,近一二十年,现象级的机遇几乎没有(如果说自媒体、短视频机遇算一个,好吧,它被年轻人牢牢抓住了),企业的管理层职位,几乎都被60,70,80后牢牢把控着,他们不退休,年轻人上升空间就非常有限。

3、年轻人的理智选择

面对事业上有限且狭窄的上升通过,他们聪明地(也许是不得不)选择了“拓宽”生活的宽度。生命不止有工作,还有生活,他们养宠物,玩游戏,去远方旅行。这既是他们面对现实的选择,也是从小衣食无忧,受过良好教育的他们对生活品质一以贯之的追求。

有些专家建议年轻人要更积极,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早结婚,多生娃),请那些“专家”们教一下年轻人,他们到底该怎么努力,用无薪的加班把自己生活全部塞满、把键盘敲到飞起把螺丝打到冒烟,才算吗?就算这样,又能对他们的现状带来什么根本改变吗,凭一己之力买房、结婚、养娃?大部分年轻人已经很努力,只是他们的理性、冷静、务实,很多“专家”看不懂而已。“专家”们有时候只把年轻人抽象成了一堆数据,忽略了他们是活生生真实而具体的人。

0b208d65cccbce83b2b5432df762aec1.jpeg


03

背后的深层原因

数字经济智库副院长、原人民大学教授储殷,在回答"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时,指出三个原因:第一是当前的专家建议质量低;第二是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权利关系被颠覆了,反智人群获得了话语权,专家本身成为了贬义词。第三个原因则是今天的人更自信了。对于这个问题,K哥也有几点自己的理解:

1、专家缺乏和年轻人共情的能力

有些专家除了自身的能力水平不行外,这些人的成长背景、时代烙印等客观因素,也是让他们频出“胡言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形成的价值判断模式,语言表达体系,和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完全适配的,有时甚至是不同频的。

比如白岩松著名的“不会吧”翻车案,就是典型的用上个时代“高大上”式的语境,想当然硬套在现代年轻人身上,结果弄巧成拙的典型案例。上一代人可以追求“高大上”,现在的年轻人也可以追求“小确幸”,为啥非要“爹味”十足、权威式的语气,捧一踩一,嘲讽、猛戳年轻人的痛点?不是自我没趣又是什么。

年轻人要的不是说教、嘲弄,而是理解,是共情,缺少这一点,不管你是专家还是名人,都不会和年轻人有良好的沟通氛围和效果。

2、年轻人咬牙切齿的无奈

现在的年轻人获取信息的能力,比上一代人不知强多少倍;通过互联网开拓的视野,了解到的直接间接经验,也未必五六十岁的人少,他们啥道理都懂。专家嘴里的一些奇谈怪论,要么是对他们的误解和偏见,要么是不接地气的“痴言妄语”,对年轻人都说,都是毫无意义的冗余信息,除了给自己增强情绪负担,影响心情,几乎没有任何正面价值。

但这些年轻人又没权利、没有办法,阻止某些位高权重的专家们发表言论,只能无奈地用群嘲、吐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不屑。年轻人所说的“建议你别建议了”,翻译成白话就是“求你了,闭嘴吧!”

3、新时代下,话语权去中心化的真实体现

年轻人对专家建议不买账,还深刻的反映了互联网生态中,各种去中心化的时代趋势。在互联网、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会再有人能仅凭借专家、教授、名人之类的头衔和光环,就能自动获取他人的尊重和服从,成为思想权威、意见领袖。而是必须要有真材实料,要与时俱进、言之有物。不然,即使你是专家,如果你说的话没营养、不靠谱,没有价值,什么光环都没用,一样会被大众拿到舆论场里,好好批驳、群嘲。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主播的时代,即使我不能站在台上和你对话,但至少我可以在台下、对你发出嘘声,我有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你喝倒彩的权利。普通人的声音虽小,但汇集到一起,也能形成强大的声场。只要有人在上面发言,下面就必须配合鼓掌的时代,结束了。不管专家们喜不喜欢,适不适合应,都是如此,现在的镁光灯可以打在台上,也可以照在台下,没有绝对的中心,这很公平。

关于各路专家的胡乱建议,《新闻晨报》曾有段颇为中肯的评价:细究起来,专家们的“名声变差”,还真不能怪年轻人过于挑剔,实在是现在的部分“专家建议”,既不专业,也不实用,用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及说教的口吻,站在看似巨人的肩膀上,还要指责年轻人不够努力。

无论如何,建议是别人的,生活是自己的,多了解常识,多储备知识,开拓视野,提升见识,形成自己有效的认知和判断,让别人建议去吧。

号主简介

号主介绍:Mr.K,黄哲铿,国内知名IT管理专家,「顿悟山丘」咨询 创始人,科技媒体「技术领导力」创办人。畅销书《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作者,曾担任壹药网 技术VP、1号店技术总监、海尔农业电商CTO。分享个体成长、团队管理、企业数字化转型、科技评论。

点击下方关注,和我们一起

提升认知与见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视频丨乌外长:乌方12日起实施... 转自:新华社 新华社基辅/莫斯科5月10日电(记者李东旭...
东南汽车城5条道路同步提升 国... 日前,位于闽侯县祥谦镇的七里产业园区,又一批备受市民关注的道路提升工程正加快建设,计划于今年国庆前建...
《CCF人工智能素养提升行动倡... 中新网上海5月11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11日获悉,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的第二届CCF公...
深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转自:中国台湾网  县域是我国行政区域中面积最大、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健全县域商业体系...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是信心所在(走... 今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之年。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
特斯拉得州奥斯汀工厂Model... IT之家 5 月 11 日消息,三名员工向 Business Insider 透露,特斯拉要求得州奥...
历经2个月退通卖压基本释放,行... 今年3月10日,港股通标的名单调整正式生效,因检讨期内市值表现未达标,瑞尔集团(06639)在当期被...
李凯馨事件回顾李凯馨的连番否认... 转自:JSTV荔枝视频 【#李凯馨事件回顾##李凯馨的连...
1至4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集团”)获悉,今年1至4月,铁路建设优质高效推进,...
升温模式开启 下周东北华北气温... 今明两天(5月11日至12日),随着南方降雨结束,全国大部都将以晴好天气为主,仅在海南岛、西藏东南部...
衡阳:快速响应 排查各类险情 转自:公安部新闻传媒5月8日至9日,湖南省衡阳市遭遇强降雨和大风天气,多处道路出现树木倒伏、护栏倒塌...
一榫一卯 凝注匠心(传承) 来源:人民日报在祁伟成的工作室里,迈步都要格外留神。搁架上、桌子上、地上,大大小小的木质模型见缝插针...
中国中铁全资子公司新增一项27... (转自:快查一企业中标了)快查APP显示,中国中铁相关公司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于2025年5月11日...
@同等学力申硕考生,5月18日... ​2025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将于5月18日(星期日)举行...
2025年“边疆特产销全国·丹... 中新网丹东5月11日电 (记者 于海洋)2025年“边疆特产销全国·丹东站”活动10日在辽宁丹东启幕...
专访港投陈家齐:以耐心资本穿越... 在全球经济格局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投资机构如何在波动中寻找机遇?作为中国香港特区政府重点打造的战略投...
快来!你家该出圈了 最近和妈妈联系了吗多久没吃妈妈做的饭菜了还记得上次妈妈唠叨你是什么时候吗有妈妈在的地方,就是家家是清...
花溪牛肉粉团体标准发布 近日,《贵州特色食品 花溪牛肉粉》及第1至5部分(米粉、牛肉、汤料、煳辣椒、酸菜)共6项团体标准正式...
美国长滩港货运量因关税暴跌三成... 转自:扬子晚报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长滩港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近期受美国政府关税政策的影响,长滩港港...
夯根基 重科技 聚合力 提升现... 公安工作现代化是我国公安机关在保持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将公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全面融入现代科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