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
创始人
2024-05-29 16:44:01
0

作者| Mr.K   编辑| Emma

来源|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关于买房,专家建议:不建议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

(网友:丈母娘等不到我自己挣够)

关于农村剩男多,城市剩女多,专家建议:全部都送到城里去

(网友:农村剩男和城市剩女都懵了)

关于低收入群体灵活就业,专家建议:私家车出去拉活,闲置房屋出租

(网友:等等,你确定说的是低收入群体?)

关于疫情,专家建议:能不感染尽量不要感染,能晚感染尽量晚感染。

(网友: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诸如此类的专家言论还有很多,年轻人忍无可忍,实在听不下去了,只能用魔法打败魔法,反过来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

在K哥看来,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智商水平,和专家落后的胡乱建议之间,越来越尖锐的矛盾。曾经自带身份光环和知识权威属性的专家们,何以沦落为人人喊打的砖家,这届年轻人为啥这么难带了?

6e394ea7fbb7f02a5179f7062c14c4a7.jpeg


01

专家,怎么了?

专家,绝对是最近几年“黑化”最严重的名词之一。“建议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劝百姓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建议对50万元以上存款征收利息税”、“年轻人工资低可能是能力不够,在泰国、越南只要一半的工资就能干一样的活”…这些把人雷得外焦里嫩的言论,均出自各路专家之口。

说实在,看了这样的雷言雷语,如果不喷两句,真有点对不起“年轻人”这三个字。《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5%的人认为“专家权威且值得信赖”。“专家”人设塌房严重,他们到底怎么了?

1、 “专家”注水严重,“野生专家”横行

专家本来是指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有独到研究和见解的群体,是受人尊敬的人物。但现在的专家群体,远没那么“正经”和“严肃”了。背景复杂,成色混乱,一些草根伪专家、“三无”研究机构包装的假专家”,如雨后春笋,横空出世,顶着花里胡哨的头衔,在各互联网平台,好为人师,指点众生。

K哥“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家族群里,整天有长辈转发来自营销号的各自养生文,开篇往往都是“健康专家王教授指出”、“养生专家李医生认为”。一会教育你“渴了一定要喝水,不然有8大害处”,一会警告你“空腹吃饭一定要注意这5点,最后一点最致命”。

关键关心自己的爸妈长辈,还会非常认真地把这样的文章分享给你。久而久之,你除了在心里各种问候“专家”们,还会有别的想法吗?再加上电视里手机中一些专家这个月建议你买房,下个月建议你租房,口风没个准,叫谁能觉得这路专家靠谱?

还有一类专家,置现实于不顾,放弃学术中立原则,有意为某种商业利益代言,故意说一些偏颇、带风向的话题,让眼睛雪亮的年轻人对所谓的“专家”和“专家建议”更加排斥和反感。

2、专家自身的局限性

时代快速发展、环境急剧变化,但一些拥有话语权,有社会地位有影响力的不少专家的知识结构、视野认知、思维模式等方面,却没有与时俱进、迭代更新,与时代脱节,与年轻人“断层”。

比如有些专家只会一味建议年轻人要努力、要能吃苦,要甘愿进工厂打螺丝,然后就能静待回报。但他们从来不说努力的前提是什么、吃苦的终局在哪里、收获回报的路径怎么找?久而久之,在年轻人听来,这些就成了“服从分配,多劳多得”时代的余音,是没有任何实操价值的空话废话。

还有一些专家,自己高高在上,不知民间疾苦,不食人间烟火,给年轻人一些“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去结婚生子”一类的“何不食肉糜”式的“建议”,更逼得年轻人对专家从头烦到尾。

3、专家躺枪,被动出圈

当然, “专家”中也有躺枪的,被某些标题党、抢热搜的不良行为,误伤了。比如,3HFIT董事长姚宁提出,“年轻人其实在20到30岁的年纪当中,他其实第一时间不应该考虑能够给他赚多少钱,而恰恰是他的青春能够给他带来多少的感知。”完整看完这段话,其实是没毛病的,但被一些媒体、自媒体断章取义就变成了“专家称年轻时不应为钱去选择工作”,这一精简,道理就跑偏站不住脚了,一下子成了年轻人的对立面,引起讨论热度,成功被“黑”。

b0f60c32d29a268ebf59f594213c29af.jpeg


02

年轻人,有多难?

说句实在话,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确实不容易,承载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负担。

1、年轻人面临的压力

他们可能身在繁华的大都市,但城市里的高楼豪车、灯红酒绿,却极可能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他们996氪肝,住在离公司所在的CBD两三小时车程的合租房(哦,专家曾建议年轻人通勤时间不要超过2个小时),每年存下来的钱还是非常有限,如果不“掏光亲人的6个钱包”,他们大概一辈子也存不下在大城市买房的钱。

就这样他们还要担心35岁、甚至更早发生的职业危机。如果应对不当,面对的就是职场下坡路,或者被淘汰出局的处境。在K哥认识的朋友、同事、前同事等群体中,每年都会有一批人离开上海,他们有的年轻些,有的年长些,从工作奋斗多年的城市默默消失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回到家乡,或者去别的城市,人生重新经历一次新的洗礼和调试。

2、年轻人没有躺平,只有意难平

是年轻人不够拼、没魄力吗?看看各大互联网公司凌晨两三点钟的璀璨灯火吧,看看早晚高峰的通勤地铁上,睡眼惺忪、满脸倦意的年轻人吧。年轻人创造了“躺平”这个词,但几乎没有年轻人真正躺平(家里有矿除外),至少K哥这20年来从没见过。但他们创造的这个词,却成了某些专家指责他们的口实,年轻人没有躺平,最多只是意难平。

我们的社会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各方面已趋规范和稳定,近一二十年,现象级的机遇几乎没有(如果说自媒体、短视频机遇算一个,好吧,它被年轻人牢牢抓住了),企业的管理层职位,几乎都被60,70,80后牢牢把控着,他们不退休,年轻人上升空间就非常有限。

3、年轻人的理智选择

面对事业上有限且狭窄的上升通过,他们聪明地(也许是不得不)选择了“拓宽”生活的宽度。生命不止有工作,还有生活,他们养宠物,玩游戏,去远方旅行。这既是他们面对现实的选择,也是从小衣食无忧,受过良好教育的他们对生活品质一以贯之的追求。

有些专家建议年轻人要更积极,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早结婚,多生娃),请那些“专家”们教一下年轻人,他们到底该怎么努力,用无薪的加班把自己生活全部塞满、把键盘敲到飞起把螺丝打到冒烟,才算吗?就算这样,又能对他们的现状带来什么根本改变吗,凭一己之力买房、结婚、养娃?大部分年轻人已经很努力,只是他们的理性、冷静、务实,很多“专家”看不懂而已。“专家”们有时候只把年轻人抽象成了一堆数据,忽略了他们是活生生真实而具体的人。

0b208d65cccbce83b2b5432df762aec1.jpeg


03

背后的深层原因

数字经济智库副院长、原人民大学教授储殷,在回答"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时,指出三个原因:第一是当前的专家建议质量低;第二是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权利关系被颠覆了,反智人群获得了话语权,专家本身成为了贬义词。第三个原因则是今天的人更自信了。对于这个问题,K哥也有几点自己的理解:

1、专家缺乏和年轻人共情的能力

有些专家除了自身的能力水平不行外,这些人的成长背景、时代烙印等客观因素,也是让他们频出“胡言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形成的价值判断模式,语言表达体系,和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完全适配的,有时甚至是不同频的。

比如白岩松著名的“不会吧”翻车案,就是典型的用上个时代“高大上”式的语境,想当然硬套在现代年轻人身上,结果弄巧成拙的典型案例。上一代人可以追求“高大上”,现在的年轻人也可以追求“小确幸”,为啥非要“爹味”十足、权威式的语气,捧一踩一,嘲讽、猛戳年轻人的痛点?不是自我没趣又是什么。

年轻人要的不是说教、嘲弄,而是理解,是共情,缺少这一点,不管你是专家还是名人,都不会和年轻人有良好的沟通氛围和效果。

2、年轻人咬牙切齿的无奈

现在的年轻人获取信息的能力,比上一代人不知强多少倍;通过互联网开拓的视野,了解到的直接间接经验,也未必五六十岁的人少,他们啥道理都懂。专家嘴里的一些奇谈怪论,要么是对他们的误解和偏见,要么是不接地气的“痴言妄语”,对年轻人都说,都是毫无意义的冗余信息,除了给自己增强情绪负担,影响心情,几乎没有任何正面价值。

但这些年轻人又没权利、没有办法,阻止某些位高权重的专家们发表言论,只能无奈地用群嘲、吐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不屑。年轻人所说的“建议你别建议了”,翻译成白话就是“求你了,闭嘴吧!”

3、新时代下,话语权去中心化的真实体现

年轻人对专家建议不买账,还深刻的反映了互联网生态中,各种去中心化的时代趋势。在互联网、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会再有人能仅凭借专家、教授、名人之类的头衔和光环,就能自动获取他人的尊重和服从,成为思想权威、意见领袖。而是必须要有真材实料,要与时俱进、言之有物。不然,即使你是专家,如果你说的话没营养、不靠谱,没有价值,什么光环都没用,一样会被大众拿到舆论场里,好好批驳、群嘲。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主播的时代,即使我不能站在台上和你对话,但至少我可以在台下、对你发出嘘声,我有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你喝倒彩的权利。普通人的声音虽小,但汇集到一起,也能形成强大的声场。只要有人在上面发言,下面就必须配合鼓掌的时代,结束了。不管专家们喜不喜欢,适不适合应,都是如此,现在的镁光灯可以打在台上,也可以照在台下,没有绝对的中心,这很公平。

关于各路专家的胡乱建议,《新闻晨报》曾有段颇为中肯的评价:细究起来,专家们的“名声变差”,还真不能怪年轻人过于挑剔,实在是现在的部分“专家建议”,既不专业,也不实用,用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及说教的口吻,站在看似巨人的肩膀上,还要指责年轻人不够努力。

无论如何,建议是别人的,生活是自己的,多了解常识,多储备知识,开拓视野,提升见识,形成自己有效的认知和判断,让别人建议去吧。

号主简介

号主介绍:Mr.K,黄哲铿,国内知名IT管理专家,「顿悟山丘」咨询 创始人,科技媒体「技术领导力」创办人。畅销书《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作者,曾担任壹药网 技术VP、1号店技术总监、海尔农业电商CTO。分享个体成长、团队管理、企业数字化转型、科技评论。

点击下方关注,和我们一起

提升认知与见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Python|位运算|数组|动... 目录 1、只出现一次的数字(位运算,数组) 示例 选项代...
张岱的人物生平 张岱的人物生平张岱(414年-484年),字景山,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朝齐大臣。祖父张敞,东...
西游西后传演员女人物 西游西后传演员女人物西游西后传演员女人物 孙悟空 六小龄童 唐僧 徐少华 ...
名人故事中贾岛作诗内容简介 名人故事中贾岛作诗内容简介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
和男朋友一起优秀的文案? 和男朋友一起优秀的文案?1.希望是惟一所有的人都共同享有的好处;一无所有的人,仍拥有希望。2.生活,...
戴玉手镯的好处 戴玉手镯好还是... 戴玉手镯的好处 戴玉手镯好还是碧玺好 女人戴玉?戴玉好还是碧玺好点佩戴手镯,以和田玉手镯为佳!相嫌滑...
依然什么意思? 依然什么意思?依然(汉语词语)依然,汉语词汇。拼音:yī    rán基本解释:副词,指照往常、依旧...
高尔基的散文诗 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大学》、《母亲》、《童年》这些都是比较出名的一些代表作。
心在飞扬作者简介 心在飞扬作者简介心在飞扬作者简介如下。根据相关公开资料查询,心在飞扬是一位优秀的小说作者,他的小说作...
卡什坦卡的故事赏析? 卡什坦卡的故事赏析?讲了一只小狗的故事, 我也是近来才读到这篇小说. 作家对动物的拟人描写真是惟妙...
林绍涛为简艾拿绿豆糕是哪一集 林绍涛为简艾拿绿豆糕是哪一集第三十二集。 贾宽认为是阎帅间接导致刘映霞住了院,第二天上班,他按捺不...
小爱同学是女生吗小安同学什么意... 小爱同学是女生吗小安同学什么意思 小爱同学,小安同学说你是女生。小安是男的。
内分泌失调导致脸上长斑,怎么调... 内分泌失调导致脸上长斑,怎么调理内分泌失调导致脸上长斑,怎么调理先调理内分泌,去看中医吧,另外用好的...
《魔幻仙境》刺客,骑士人物属性... 《魔幻仙境》刺客,骑士人物属性加点魔幻仙境骑士2功1体质
很喜欢她,该怎么办? 很喜欢她,该怎么办?太冷静了!! 太理智了!爱情是需要冲劲的~不要考虑着考虑那~否则缘...
言情小说作家 言情小说作家我比较喜欢匪我思存的,很虐,很悲,还有梅子黄时雨,笙离,叶萱,还有安宁的《温暖的玄》 小...
两个以名人的名字命名的风景名胜... 两个以名人的名字命名的风景名胜?快太白楼,李白。尚志公园,赵尚志。
幼儿教育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幼儿教育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卡尔威特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小卡尔威特,他儿子成了天才后写的《小卡尔威特...
海贼王中为什么说路飞打凯多靠霸... 海贼王中为什么说路飞打凯多靠霸气升级?凯多是靠霸气升级吗?因为之前刚到时确实打不过人家因为路飞的实力...
运气不好拜财神有用吗运气不好拜... 运气不好拜财神有用吗运气不好拜财神有没有用1、运气不好拜财神有用。2、拜财神上香前先点蜡烛,照亮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