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点子(硬件工程师创业做什么) 创新创业项目点子化妆品 硬件工程师创业机会
创始人
2024-04-06 13:43:28
0

人才的培养对任何行业都至关重要,尤其是等待科技创新的企业。在创新人才的教育上,没有捷径,没有弯道超车,只有不断迭代。

HKUST ECE系教授、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顶尖专家李泽湘教授以“如何打造高科技硬件产品”为主题,深入阐述了这个问题。

分享|李泽湘

来源| 1亿欧元

松山湖基地赋能产业,机器人让生活更美好

我先介绍一下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

首先告诉大家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口号是什么?“机器人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使命是孵化一批机器人领域的一流机器人企业,并将孵化过程中从创新、人才和教育中获得的有益经验反馈给大学、研究生甚至K12教育。

我和甘先生(,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一直在讨论,传统的商学院教育枯燥乏味,不太注重科技创新。真正的商学院教育应该着眼于从0到1的过程,让技术和市场的结合创造更好的生活。这是我们的使命。

甘先生和我有一个共同点。早期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都是教学型学校,研究很少。为了面对人才流失,人才培养有两个转变:

第一是在基础上增加人数。科技大学首任校长钟士元做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决定,从零开始构建新的模板,利用鲢鱼效应推动其他学校的改革。

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机制是建立相当于自然科学基金的奖励机制,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其他学校压力很大,要强制改革。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个改变是1999年深圳转型升级,没有大学或研究机构,当时有领导人

导想出一个招,叫“借鸡下蛋”——由深圳市政府出地,早期学校出钱建楼,吸引其他学校老师和学生来这企业合作或是创业,当时有一批成功的校办企业,像方正、青鸟等,固高也是在这种模式下创办的。




然后从2004年开始,我们开始了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早期创办固高时,我一直都想吸引一些港科大的毕业生来创业,可惜那个时候大部分同学只想去美国。




他们去美国大学深造,然后到华尔街、硅谷,来深圳不是他们的选项。后来我意识到传统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模式已经遇到了瓶颈。




2006年,汪韬在读研究生的过程中创办了大疆,当时我问他到底懂不懂无人机,这和考试与作业不一样。




我告诉汪韬我想看一下冰川美丽的景色,航天飞机能不能把冰川的美景拍下来。后来在珠峰脚下,他用无人机把冰川照片拍了出来,后来大疆就诞生了。




2009年广东省也开始转型升级,我到了松山湖,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团队,探索科技创新型产品,李群、逸动也是在这期间发展起来的。




一直到2014年,这期间走了很多弯路,也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本质上松山湖是想做一个平台,根据以往的经验成系统、成规模的培育一批像大疆、李群这样的企业。




松山湖基地中有两个并行又互相交错的曲线,一条是创业孵化、一条是科创教育,在哈工大深研院的应用,我们接触了大湾区众多研究型机构,对大湾区有一定的探索,也接触一些从欧洲、法国来的团队,我们有一些体会。




最后我想说大湾区的供应链优势。大湾区的供应链从设计、零部件、样机、大规模、小规模、物流体系、产业工人和管理者、配套设施过去四十年积累起来,我们看到大湾区供应链经历的品牌代工时代、山寨时代、品牌时代的发展。




第一个时代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代工时代,通过富士康等一大批代工企业和品牌交替发展,即使到今天也都有好几十万员工,这是为国外品牌代工的时代。




第二个时代是21世纪初的山寨时代,华强北的山寨能力是很强,别人推出一个东西出来,从供应链就能获得产品的很多信息,正版还没出来,山寨的已经出来了,这也是一个过程。




第三个时代是如今的品牌时代。基于大湾区迭代速度快、迭代成本低的优势,大湾区的企业就可以犯错误、大胆地试,结果是出现了两种类型的创业公司。




一种是利用工业链做转型,做自己的品牌,我们叫做草根式的创业;




另一种类似于大疆,一批学生走出来,虽然没有工作和实操经验,但是他构思出了市场没有的东西,再利用深圳发达的产业链落地,我叫它品牌时代。




我认为大疆最重要的影响力就是开创了深圳的品牌时代。




此外,从众筹层面看,大湾区之外的产品的众筹成功率只有大湾区的1/4,大部分的公司都死在供应链上,只要有好创意、好想法,在大湾区落地成功率会高很多。




其实众筹成功只是证明创意的形式,从创意到最后批量供货还有很长的路,而在大湾区落地成功率会高很多。




有一个很重要的杂志《TIME时代》,每年会评选全球最佳创新产品,今年苹果的产品就在榜中,大疆的Mavic被选中过,今年联想、胡桃科技、睿魔智能的产品进入榜单之中,而松山湖所做的,就是用系统的方式帮助成千上万的产品从山寨到原创。




有人说硅谷是世界上创新能力最强的地方,其实很多创新产品并不出自硅谷,只是硅谷意识到创新技术的重要性,并将其商业化。




那么换个思维方式,大湾区能否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改革教育体系,包括商学院教育、理工科教育、K12教育,让大量的年轻人创办一代又一代的世界品牌,从大湾区走出去,这可以说是新时代的钱学森之问或是里约翰之问。




这个问题没有捷径,没有弯道超车,只能是从创意到产品,在市场中快速学习,不断迭代,学会倾听,在过程中学习不知道的东西。




机器人系统以及各行业的产业发展,只能靠反反复复的迭代,当年我们在创办基地的时候,创业的过程我也看了很多资料,收集起来发现都是“马后炮”,因为讲的都是成功案例,对初创公司尤其是早期真的没什么用。




不过对于创业公司来说,高科技硬件是互联网巨头没有耐心来做的市场,创业公司只需解决一两个关键问题,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做硬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套项目管理体系,我们反反复复向苹果学习,让小公司、初创公司掌握在迭代、样机过程中达到什么目的,怎么迭代。




除此之外,我们还梳理了初创公司各阶段应该解决哪些问题才能往前走,在基地已经有一批公司,大家相互之间的学习,共同进步。




总体来看,经过四年的发展,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已有50多家公司,23家是在消费市场,11家是在行业的应用,包括健康、农业、环保、教育,18家是在制造装备领域,出现了例如QKM、海柔创新、希迪智驾等优秀的公司,有些大家已经知道,有些正在浮出水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企业会加入进来,它们不止在中国,也会在全球证明他们的力量。




抓住科创机遇,打造高科技硬件产品



大湾区的核心是科创,在行业低谷中,众多企业也意识到智能硬件的发展与互联网模式不同,智能硬件从来都不该去遵循互联网的规律,回归硬件科技创新能力,智能硬件行业才有重新火热起来的机会。




香港二十年前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和深圳同时做高科技,香港的条件非常好,有金融、码头、地产等,拥有太多超过深圳的优势资源,而40年后,深圳的GDP已经超过了香港,这就是没有科技创新的结局。




金融、土地、房地产是科创鸦片,而科技创新创新是一个过程,也是国家发展推动国家发展的发动机。举个例子,以色列很小,建国时间和我们差不多,去年人均GDP达到4.2万美元,超过日本,日本3.8万美元,原因就是重视科技创新能力。




我们花了很长功夫了解以色列的科创,得到两个结论:一方面是中国公司缺少创新,市场规模庞大,资源充足,供应链成熟,却没有很好的科技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创新环境问题。创新是在放松、平和的地方产生。中国哪天各种各样的会议不需要排位置,可以很自由的争论、讨论,创新水平就会上来。




从另一个角度看,科创的本质是把大学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和产业衔接起来,研究成果并不是商业成果,大家没意识到这中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我做了一些调研,发现技术创新中心能够把技术变成产品的概率非常低,创新技术的落地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而如今,产业在发生巨大的变革,以前的产业原创技术很少,一些地方靠着原创的技术和少量有创新思维的人,以国际化视角扩张复制,这是传统的产业发展、扩张模式。




再将视角放到今天,互联网格局已经发生变化,信息流动速度很快,从任何一个地方也都可以参与到全球产业竞争,未来就不会再有巨无霸的公司,华为这种公司是空前绝后的模式,其中大部分员工都非常有创新能力。




Facebook才3万员工,Twitter也才3000多员工,这是产业的重要变革,从原来的巨无霸变成无数多的创新性头部公司。




过往的公司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把用户需求研究的很透,用产品来解决问题,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宜家、Mattel、乐高、小米都是这一类,重要的是供应链。另一类是拥有世界上最独一无二技术的公司,然后去拓展应用,例如英特尔、高通等技术驱动型的公司。




但是未来站在舞台中央的公司,一定是有极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熟的供应链,并且能将极致的技术和用户的需求结合起来的公司。




从失败教训反思,传统教育模式对人才发展不利



硬件创业成功的不多,失败的例子一大堆。Y Combinator是互联网时代硅谷最著名的孵化器,但其中硬件创业公司很难。后来我们也调研了Zhen Fund、创新工场的数据,硬件做成功的产品也是非常少的。




举两个失败的案例。第一个是Jibo Robert公司的对话机器人,由MIT最有创新力实验室里的几个教授推出,众筹很受欢迎,创意也非常好,但迟迟没办法量产,最后亚马逊Echo做出来可以量产的产品,它就完蛋了。




另一家公司叫LILY,由伯克利几个学生成立做掌上无人机,当时众筹了4000多万美金,产品却迟迟无法量产。


别看这些产品不起眼,但至少有几百个零件,如果一个零部件需要两三个供应商,加起来就需要几百个供应商。富士康不会理睬初创公司,而小供应商十有八九都有问题,踩坑的可能性是200%,最后大疆把做出了无人机,而LILY公司付出了超过1亿美元的代价。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传统研究型大学对科创人才的发展很不利。首先是传统模式的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毕业设计往往是老师给的,只要把所学的知识整合起来。课题都是老师抽屉里早就写好的,很多学校老师的讲义用了四十年,即使你解决了问题也没用。




其次是大学里的课程很多,我在1990年到1995年做了跟踪研究,课上得越多的学生,后来的成就越差,这已经有大量的数据在这里,这是个巨大的问题。




教学的方式是老师在上面灌,学生是非常被动的,他没兴趣。学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能考试,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不能做任何事情。




那么该怎么样将创新理念嵌入到学校学习过程中,培养更多有创新素质的人。




有一个显示例子: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学校,他的所有课程都是项目制,没有系、没有学院,从这所学校毕业学生的沟通能力、做事能力都大不一样,他们学到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做什么东西都有优势。




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的目的是把香港、内地、世界各个地方把有有梦想的年轻人聚集起来,为他们提供核心零部件及创业的帮助、引导、周边的供应链资源,甚至天使资金,打造一个有氛围的平台,帮助大家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打造各个领域的机器人。




当然资源整合同样重要,要知道这些事件之间的关系,湖南有一家公司,是苹果手机的主要供应商。公司创始人是有名的白手起家女首富,她一路自学,在深大电教班考各种各样的证书。




在她的工厂里,有一项工艺是由某科学院发明出来,但整合了日本设备和美国材料,她能把完全不相关的东西串联起来。




总结来看,做一个成功的产品人才是很重要的。




做好产品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市场的刚需,很多市场需求可以通过询问用户、做市场调研得知,这些需求是显性的,很多时候,网上、杂志都有一些大数据的统计,很多初创公司花了很多钱和精力,做了一款很牛的产品,最后发现并不是市场需要的;




二是产品要做到极致,通过资源整合,不断地进行产品优化,戴森的产品很贵,但它迭代了5000多次做出了极致的产品,很多用户愿意为它的产品买单。




不管是硬件实用性还是极致产品,达到这一目标的核心都是人才。智能硬件是传统硬件制造的升级,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人才是智能硬件发展的关键。




提高创新者素质,打造高科技硬件发展的“发动机”




然而原创性和颠覆性的创新,需要哪些条件呢?




任何企业的创新仅仅靠单打独斗都不能成功,需要团队、要有野心、不盲目追求风口等等。如果盲目跟风,肯定不会成功。




一个企业想要做不一样的东西,首先要节俭,不要靠烧钱做创新,然后必须沉下心来,任何成功的硬件产品,没有常年的积累都不会轻易成功。




而对于创业者而言,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保持好奇心。创业者怎么样顺藤摸瓜把一个事情搞清楚,能把不同行业的东西串联起来,一个能干事情的人会马上有反馈,产生新的想法,这是很重要的。




其次,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创业者要学会怎么用知识、怎么学习新知识,才能打造出成功的产品。




最后一个比较重要的是创业的驱动力。内在的驱动力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打心眼里喜欢在做的事情,根本无法挺过创业艰难的过程。




对于高科技产品企业而言,互联网发展速度迅猛,商业收益明显,大型互联网公司看不上智能硬件的蛋糕,这是初创智能硬件企业的机会。创业者可以从硬件创新、市场实用性方面反复迭代,建立属于企业发展的护城河。




除了迭代,初创企业都是完美主义者,都想在某个节点把想到的问题解决后再往前走,这是大忌。




一款产品要迭代无数次,如果在某个环节花很多时间,便无法往前走。创业者需要找到某个阶段最关键的问题,只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站在公司发展的层面,要做硬件不做软件,也不做商业创新。商业社会正在进入多品种、少批量、甚至个性化的时代,这也为初创公司提供了机会。未来的趋势是初创公司不怕大公司,但依然需要小公司需要从创意、样机、市场等反复迭代,在大公司入局或者出现更有竞争力的东西之前,建立好发展的护城河。




除此之外,在生死相关的核心技术上,人员的可靠性非常重要。我们花大力气办机器人学院、做机器人比赛,就是希望可以培养一些人才。




总结来看,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要专注于硬件创新。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凭借科技创新打造出来的东西很少,硬件创新对企业、对行业、甚至国家发展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以美国为例,凭借理论、应用、技术等多种创新,支撑了国家经济200年的持续发展。




其次,只有产品是市场刚需,才能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想发展,不能好高骛远,首要因素是活下来,然后再不断迭代,将产品做到极致。任何产品都不是一开始就是完美的,戴森的产品迭代过5000多次才成就了现在的戴森。




而不管是硬件创新能力还是硬件实用性,核心都是人才。智能硬件是传统硬件制造的升级,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人才是智能硬件发展的关键。




最后希望众多硬件企业在发展中不忘初心,保持耐心,抓住科创机遇,让品牌在发展中慢慢地迭代。




智能硬件行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行业低谷中,众多企业需要意识到智能硬件的发展与互联网模式不同,智能硬件从来都不该去遵循互联网的规律,回归硬件范畴,智能硬件行业才有重新火热起来的机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TypeScript 中文手册... 目录 基础类型 介绍 布尔值 数字 字符串 数组 元组 Tuple 枚举 任意值 空值 Null ...
【蓝桥杯】历届真题 天干地支(... 【资源限制】         内存限制:256.0MB   C/C++...
多模太大模型清单收集 AI大一统:阿里达摩院发布多任务、多模态统一模型OFA功能:包括3类跨模...
js单线程及异步笔记 js单线程及异步笔记 js运行时默认是单线程的,除非显式的使用或创建了其他线程 浏览器...
基于 SSH 的视频教学平台 完整代码: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qq_3873501...
1005.K次取反后最大化的数... 1005.K次取反后最大化的数组和 我是暴力算出来的,看题解后知道了新的解法。 本题求...
使用JavaScript控制H... 使用JavaScript控制HTML元素的显示和隐藏利用来JS控制页面控件显示和隐藏有四种方法&#x...
实现数字到Excel中列序号的... 关键字:Python,Excel,ChatGPT的代码 最...
笔试强训48天——day29 文章目录一. 单选1. 某台微机安装的是 64 位操作系统,“ 64 位”指的是&#x...
PyTorch初学者指南:数据... PyTorch初学者指南:数据操作 文章目录PyTorch初学者指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