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光鲜亮丽的人在马背上谈生意,一个相貌平平的人在早高峰的地铁里庆祝生日。《北辙南辕》和《我在他乡挺好的》展现的北漂生活,在炮制“爽点”和聚焦“痛点”上走向了两个极端。
《北辙南辕》剧照。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制图:冯小雨
两部都是都市剧,聚焦年轻女性群体。现在流行的《北辙南辕》和《我在他乡挺好的》正在形成一种有趣的互文。前者踏上云端,勾勒出“向往的生活”:主角住大坪楼,马场酒局谈生意,有闺蜜借钱约你成为合伙人。精英帅哥离开工作岗位爱上你,一举一动都是在为观众积累“梦想素材”。后者的四位主角简单“收集”了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的生活问题:网贷、黑心中介、大龄未婚人士、整容陷阱、大城市通勤困难、职场生育风险等。可谓“哭点”一集,“全程高能”。
当然,这导致两部剧的口碑流行走向了两个极端。
《北辙南辕》高开低走,尽管聚集了著名导演和大部分娱乐圈明星帮忙,也只拿到了4.9分的分数。然而,没有一线演员加持,低调推出的《我在他乡挺好的》,不仅口碑拿到了8.3分的评分,如今其百度指数也是前者的3倍多。互联网谈创作,从平台到自媒体人,爱用“爽点”
总结用户需求的“痛点”。在很多剧评人眼里,《北辙南辕》和《我在他乡挺好的》只是各有各的目的:前者自带观众的“爽点”,后者戳中现实的“痛点”。
聚焦都市生活,赚取掉同情眼泪的“痛点”的影视作品,是否比提供奇幻素材的“爽点”更讨喜?不一定。
《北辙南辕》在与《我在他乡挺好的》的比赛中失败。与其说输的是“爽点”,不如说输的是傲慢自负的创作态度。相比于过去常年停摆的荧幕都市生活,关注普通人真实生活的《我在他乡挺好的》,确实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用“痛点”赚足了眼泪之后,创作者应该思考如何用主角的自我成长挣扎来代替甜蜜的宠爱,真正找到抚慰现实人的“励志点”。
口碑热度的两极化印证国剧观众的成长
被未婚夫骗了,
曾是“情妇”的海归女孩小余告别北欧别墅,前往北京外婆中心的二层别墅。闲了两天,在表哥的饭局上认识了娱乐圈的广告供应商。没有简历,也没有面试,只有酒量好,颜值高,才能顺利入职。从那以后,她白天呆在床上,晚上去吃饭。一个外行用几句话就谈妥了订单,拿到了不少佣金,但奢侈品牌的衣服买起来就软了。这是《北辙南辕》的开始。
生日那天,晶晶在早高峰时拼尽全力挤进地铁,紧贴车门,戴上耳机,片刻安宁。我刚和公司谈好订单回到公司,却被老板无故辞退了。来不及为自己难过,她忙着帮闺蜜处理黑中介的麻烦。最后,她来不及享受闺蜜准备的生日派对,一个神秘的电话让她从天桥上跳了下去。这是《我在他乡挺好的》的开始。
没有特别说明,很难想象他们都住在同一个北京——这是网友的感受。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满足观众的“爽点”,展现美好生活,没有错。
在成功的都市剧里,日剧《半泽直树》走“温爽”路线赢得口碑也有先例。当主人公面对腐败的银行系统,秉持正义之心的毅力,最终能够团结好人对抗邪恶势力,就是“酷”。《北辙南辕》把疏离的“酷斑”变成了有钱人对穷朋友不合逻辑的“奖励”,用购买力和酒肉情谊解决了问题。所以观众只看到了混日子和打情骂俏,完全没有与收入状况相匹配的智慧和能力;我只看到“姐妹情谊”的物质尺度,根本没有患难与共的真情。因为丢失的钱包被找回,女投行老板直接“奖励”了一台高档洗衣机给这个只有两面的主妇。在餐桌上遇到我的年轻女孩,因为喜欢,甚至主动借钱让她入伙做“不会亏本的生意”。这种情感逻辑,难怪被网友吐槽是甜宠剧里的“霸道总裁”变了性别。
可以说,放弃《北辙南辕》的虚假停播,选择《我在他乡挺好的》,直接印证了中国戏曲观众的成长——与其在停播剧里好好看生活,不如从接地气的普通人身上找到真实的生活。
“痛”过之后,用什么抚慰人心,激励前行?
以《北辙南辕》为背景,
《我在他乡挺好的》获得认可。但正如豆瓣用户“模范KKD”评论的那样:“它有所改进,但还没有达到。”播出过半,《我在他乡挺好的》几乎覆盖了城市陌生人租房、通勤、职场等所有“痛点”。所以弹幕是一个“突破口”。观众看到晶晶自杀,会觉得“成年人的崩溃只是一瞬间”。但这些“痛点”似乎只是“罗列”了生活中的困难而成为吸引观众的“诱饵”。观众哭过哭过之后,会发现这依然是一部感伤剧,甚至是一部剧情零散的悬疑剧。业内人士直言,“痛点”不应该是“接地气”的手段。观众期待创作者探索痛点背后的共性和深层原因,抛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同时,创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挫折时,给观众勇敢前行的动力。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之前播出的《她们创业的那些事儿》。在播出的前几集里,详细描述了女性面对“职场霸凌”的现实处境和心理状态。受到女性高管的欣赏,被邀请辞职创业的戏码一时还没有“热血”,后来又回到了职场中以爱为主、努力工作的创作窠臼。难怪网友吐槽:“他们创业路上的那些东西,都是莫名的爱。”
展示“痛点”不是为了“炮制”
负能量”。去年的话题剧《三十而已》同样戳中育儿焦虑、全职主妇个体价值等中等收入家庭的“痛点”。可看完剧集,观众非但没能找到应对生活的从容与勇气,反而收获焦虑与茫然。社会热点虽被“同步”到影视剧集中,但更多微观个体的复杂情感与选择被遮蔽在更具话题性的狗血情感里。
“成年人的崩溃是一瞬间,可是大多数人不都是崩溃之后继续站起来,迎接新的崩溃吗?”网友“莱克尔博德”道出了症结所在。就《我在他乡挺好的》已播出内容来看,剧中的年轻人在困难面前似乎显得有些脆弱,而危机的解除又显得轻巧。什么时候影视剧主角面对裁员风险,不是通过暗恋自己的上司“英雄救美”,而是通过工作实绩自我救赎;面对大龄催婚,不是期待“富二代”小男友从天而降,而是自信独立、从容老去,或许才是展现“痛点”的最终目的所在――塑造一个真实可信,更可以对标努力的正面榜样。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