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液晶面板产线产能释放、面板良率不断提升的影响下,上半年中国大陆新型显示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行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据行业协会统计,新型显示面板出货面积达到42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全球占比达到42%,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其中面板出货面积接近5万平方米,实现销售收入9.6亿元。
据海关统计,上半年液晶面板进口额亿美元,同比下降10.1%,出口额亿美元,同比下降4.1%,贸易逆差16.4亿美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26.2亿美元缩小40%。
面板企业受到行业景气度向好的鼓励,相继宣布建线计划,京东方武汉10.5代TFT-LCD生产线开工建设,京东方重庆6代柔性生产线、华星光电深圳11代TFT-LCD生产线和天马武汉6代生产线二期增资先后确定并发布公告,项目投资接近1500亿元。
随着我国显示产业规模不断增长,龙头企业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明显改善。
2018年上半年,京东方液晶电视显示屏出货量同比增长34.6%,排名全球第一,在超高清、新型显示应用等领域不断创新,与华为等合作伙伴共同提出8K超高清、VR等物联网端口解决方案。
华星光电上半年电视面板年增长率达到6.2%,成为增长率仅次于京东方的电视面板生产企业,在全球首家推出85英寸液晶显示屏。
上游材料方面,随着全球显示产业重心向中国转移,新型显示核心材料开始加速在中国大陆本土建厂,抢夺竞争优势。
锦江集团与日东电工合作,投资48亿元在广州建设一条偏光片产线和一条偏光片产线以及偏光片上游材料产线。康宁投资100亿元在武汉建设10.5代玻璃基板项目。
默克在继韩国和中国台湾设立OLED应用实验室之后,在上海正式成立OLED技术中心,新的OLED技术中国中心将为中国面板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自苹果公司在iPhoneX上采用AMOLED显示屏后,AMOLED显示屏已成为高端智能手机的重要配置之一。
2018年上半年,AMOLED面板出货达到1.8亿片,占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的28%。苹果、三星、华为、OPPO、vivo、小米等品牌均已采用了AMOLED屏幕,但是目前能够大批量供应AMOLED屏幕的企业还只有三星,市场份额接近95%。
供应的集中带来面板的供不应求,为改变这种状况,苹果公司一直在努力培养其他的AMOLED供应商,但效果不甚明显。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TFT-LCD显示屏,随着中国大陆多条面板产线进入产能释放阶段,液晶面板价格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价格下跌通道,2018年16月,32英寸电视面板价格下降30%,43英寸下降23%,55英寸下降14%,5.99英寸LTPS智能手机屏幕下降10%,27英寸显示器面板下降10%。
为保持经营利润,面板企业通过关闭和改造TFT-LCD产线,提升大尺寸面板应用等方式消化产能。但是仍有多条产线正在建设中,因此液晶面板价格在中长期内仍将保持低位运行,对老旧产线和低世代面板产线将带来一定竞争压力。
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积极应对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战略选择,是补齐我国制造业创新体系短板的根本举措,也是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有力抓手。
1月9日,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启动会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
创新中心以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为依托,整合多家国内显示面板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
主要面向印刷显示器件与材料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建设印刷与柔性显示技术集成与研发公共开放平台,打造印刷显示产业生态聚集圈。
中心目前正在建设4.5代和200mm印刷显示平台,开展印刷AMOLED器件结构开发,TFT背板阵列设计、印刷工艺等核心技术开发,第一季度成功研发出31英寸4KOLED印刷显示屏,采用6代基板对切,在4.5代线上实现有机层喷墨沉积。中心计划在2019年年底前完成喷墨量产技术的研发,二期将建设8.5代及以上印刷显示平台。
作为显示技术和LED发光技术结合的复合集成技术,Micro-LED拥有自发光、高效率、低功耗、高集成、高稳定性等诸多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自2016年开始得到了广泛关注。
全球共有超过125家的企业和组织参与了MicroLED显示技术研发,已申请了近1500件MicroLED相关专利。
三星电子在2018年CES上推出了146英寸模块化电视TheWallTV,LG电子则传出将在2018年9月之前,推出比TheWallTV更大的MicroLED电视,其中MicroLED将由LGInnotek提供。
友达光电在SID2018上展出LED尺寸小于30m,画素密度高达169PPI的全彩主动式8英寸MicroLED显示器,荣获SID展会最佳奖。
我国企业同样对Micro-LED开展相关研究和准备,三安光电与三星电子开展战略合作,为三星电子提供相应的LED芯片,维信诺推出Micro-LED原型机。
从技术成熟度来看,Micro-LED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芯片制备、良品分选、巨量转移、封装散热、集成驱动等较多的技术挑战,随着对MicroLED关注度和投入不断加大,加入MicroLED阵营的企业将不断增加,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下,量产技术将会得到快速提升,预计未来3~5年Micro-LED有望在电子产品中出现可消费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