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文
2017年以来,山东省德州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适度扩大总需求。工业经济呈现出平稳运行、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2017年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长7.08%,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0位;与2016年同期比,增速同比提高0.51个百分点;与1-10月份比,增速提高0.08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当月增加值增速为7.6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13个百分点,比10月份提高1.57个百分点。
行业发展质量提升。2017年1-11月份,德州市34个行业大类有28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达到82.4%,比2016年同期提高11.8个百分点。其中,22个行业增速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上,增速在10%以上的行业有16个。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增速均为两位数增长。
产品产量增多降少。2017年1-11月份,19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1种产品产量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57.9%,其中服装同比增长54.7%,精制食物食用油同比增长14.9%,饲料同比增长11.8%,功能糖同比增长10.6%。工业产品保持增长的产品数量增加,体现出工业经济趋稳因素在增强,增长稳定性继续巩固。
装备制造业贡献率提升,拉动作用增强。2017年1-11月份,德州市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07个百分点,高于2016年同期4.06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企业的贡献率是43.6%,贡献率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1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占比不断上升。2017年三季度,全市累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增速居全省第四位,排名较二季度前移1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居全省第九位,排名较二季度前移1位;高新产值占比较2016年年底提高1.35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居全省第三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各项指标均有较大提升。
高耗能行业发展趋缓,增速持续回落。2017年1-11月份,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2.07%,低于德州市平均水平5.01个百分点,低于2016年同期2.65个百分点,分别低于2017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0.35个、0.42个和2.02个百分点,增速呈现持续回落态势。从行业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下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下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下降3.14%。从产品产量看,合成氨同比下降15.4%、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同比下降17.1%、水泥同比下降3%、硅酸盐水泥熟料同比下降12.7%,石灰同比下降23.4%。
传统产业旧中育新。传统行业产业智慧化改造提升步伐不断加快,深加工行业、代表中高端供给的细分行业成为传统行业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助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有序推进。1-11月份,建材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而建材行业中玻璃纤维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制造业增长8.7%,耐火材料制品制造业增长1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下降3.1%,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中的专用化学品制造业增长4.5%,合成材料制造增长2%;纺织业增加值增长7.4%,而纺织业中的棉纺织及印染精加工增长8.3%,家用纺织制成品制造业增长13.4%。
“六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2017年1-11月份,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同比增长7.6%;代表德州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现代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造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其中前三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速增长,分别是29.7%、25.4%和18.1%。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促进了德州市新动能不断壮大。
新兴产品快速增长。精深加工、满足消费升级、环保类产品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传统产品。以纺织业为例,全市纺织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提高产品品质,由传统棉纱向混纺纱产品改变,产品销售向好,纱产量和布产量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其中新型产品呈快速增长态势。2017年1-11月份纱产量同比增长3%,其中棉混纺纱产量增速较高,同比增长14.3%;布产量同比下降4.8%,而非织造布(无纺布)同比增长56.3%。满足消费类的产品还有饮料同比增长20%,其中果汁和蔬菜汁饮料增速高达%,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向高附加值、绿色低碳方向延伸,高品质、高端产品比重不断提高。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虽然稳中向好,但市场回暖基础不牢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德州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下一步,全市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一是聚焦实体经济,助推绿色发展,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继续统筹规划,积极打造工业产业新体系,重点培植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10+6”主导产业。二是抓大扶强,聚焦“三个一百”企业,聚集资源、倾力培植,实施“三航”计划,常态化推进“进、解、促”工作,帮扶企业发展。三是精准定位,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抢抓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助推企业对外合作与交流。四是创新驱动,不断提升企业研发能力,系统推进,持续深化两化融合,完善制度,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