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次引入环境考古(环境考古研究)
admin
2022-10-13 11:39:41
0

  这几天,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马敏敏和她的学生们沉浸在实验室里,把一粒粒水稻种子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试图搞清楚“它们来源于哪里,主要用来干什么”。这些水稻种子,是来自南佐遗址的碳化水稻种子。

环境考古助溯源

在甘肃省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骑行爱好者在湖畔绿道上乐享生态美景。杨永伟摄/光明图片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南佐行政村,年代距今5200年至4600年,是黄河流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开展考古工作,马敏敏团队承担其中的植物考古工作。

  在考古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几十万粒出现在祭祀区的水稻种子,这是首次在西北地区发现如此大规模的水稻种子。“关于这批种子的分析研究,也许将为黄河流域文明起源的古老历史填补重要底色。”马敏敏说。

  时间回到14年前。2008年,正在本科阶段学习地理学的马敏敏对环境考古这个有趣而神秘的专业产生了兴趣。在她看来,环境考古作为一个新兴的、典型的交叉学科专业,能够利用多种科学技术“翻译”同一片土地上数千年来的环境面貌、社会变化、人类生活。“我们把自然环境作为人的生存背景,不同地区的资源种类、数量和利用方式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社会性质、社会结构以及人类生产方式的不同,以此来窥见社会变迁。”

  在十余年的专业研究中,马敏敏深刻感受到,技术更迭不断推动着环境考古这一新兴领域快速发展。当年她幻想是否能有技术做到“一把土就分析出所有信息”,如今,“环境DNA技术”的发展正在实现她学生时期的愿望。“每个人一点一滴的积累,都会为历史的还原和再现提供一条小线索,最后就能产生一个重大的理论跃迁。”

  马敏敏说,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将加快科研攻关的步伐,用丰硕的成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3日 07版)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王冰雅 光明日报通讯员 孔子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疫苗接种实现“预防优于治疗” (来源:黑龙江日报)转自:黑龙江日报 随着我省进入持续高温的“三伏天”,部分中老年人及慢性病...
地头变课堂面对面传授技术 (来源:黑龙江日报)转自:黑龙江日报 为进一步提高田间管理水平,北大荒农业股份青龙山分公司在...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黑... (来源:黑龙江日报)转自:黑龙江日报 债务企业名称:龙江县福山永杂粮市场有限责任公司 ...
首都机场临空区上半年营收超17...   本报记者 孟紫薇 通讯员 张凯欣  规模以上企业达562家,同比增长10.4%;营业收入1737...
旅途添新意 北京火车站成“会客... (来源:千龙网)候车旅客在北京站二层第八候车室南端弧形落地窗前休息今年暑运已过半,不少来京的细心旅客...
什么怪物让民主党议员集体“跑路...   距2026年11月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尚有一年多时间,共和、民主两党均已盯上了“选区重新划分”这一“...
夏日送清凉 用关怀抵御高温“烤...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近日,驻津央企中国铁建大桥局上海G15公路项目部组织开展“夏日送...
标准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 韩 昱  如果说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那么标准化就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这...
又见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IPO网...   本报记者 熊 悦  继光大理财后,第二家参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网下打新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浮...
消息人士称特朗普计划最早下周与... 当地时间8月6日,据《纽约时报》报道,两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总统特朗普告知欧洲领导人,他计划最早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