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次引入环境考古(环境考古研究)
admin
2022-10-13 11:39:41
0

  这几天,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马敏敏和她的学生们沉浸在实验室里,把一粒粒水稻种子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试图搞清楚“它们来源于哪里,主要用来干什么”。这些水稻种子,是来自南佐遗址的碳化水稻种子。

环境考古助溯源

在甘肃省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骑行爱好者在湖畔绿道上乐享生态美景。杨永伟摄/光明图片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南佐行政村,年代距今5200年至4600年,是黄河流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开展考古工作,马敏敏团队承担其中的植物考古工作。

  在考古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几十万粒出现在祭祀区的水稻种子,这是首次在西北地区发现如此大规模的水稻种子。“关于这批种子的分析研究,也许将为黄河流域文明起源的古老历史填补重要底色。”马敏敏说。

  时间回到14年前。2008年,正在本科阶段学习地理学的马敏敏对环境考古这个有趣而神秘的专业产生了兴趣。在她看来,环境考古作为一个新兴的、典型的交叉学科专业,能够利用多种科学技术“翻译”同一片土地上数千年来的环境面貌、社会变化、人类生活。“我们把自然环境作为人的生存背景,不同地区的资源种类、数量和利用方式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社会性质、社会结构以及人类生产方式的不同,以此来窥见社会变迁。”

  在十余年的专业研究中,马敏敏深刻感受到,技术更迭不断推动着环境考古这一新兴领域快速发展。当年她幻想是否能有技术做到“一把土就分析出所有信息”,如今,“环境DNA技术”的发展正在实现她学生时期的愿望。“每个人一点一滴的积累,都会为历史的还原和再现提供一条小线索,最后就能产生一个重大的理论跃迁。”

  马敏敏说,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将加快科研攻关的步伐,用丰硕的成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3日 07版)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王冰雅 光明日报通讯员 孔子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正初的网络解释正初的网络解释是... 正初的网络解释正初的网络解释是什么正初的网络解释是:正初正初,读音zhèngchū,汉语词语,指古代...
纵然万劫不复出自哪里 纵然万劫不复出自哪里I like you, but just like you. 这句话的中文翻译
开展“暖新”行动,关爱新就业群...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日前,关爱新就业群体书画品鉴公益活动在广东省东莞市举办。来自政府、企业、公...
中国东方: 一季度末累计推动6... 记者从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方”)获悉,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国东方累计...
依托区位产业优势,拓展村企合作...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自“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以来,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工商联主动作为、精准施策...
国办发布16条举措 “高效办成...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加强培训,法治护航民企发展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近日,重庆市荣昌区工商联、区兴荣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开展民营经济促进法解读及企...
安徽五河: 废弃秸秆“烧... 原标题:安徽五河: 废弃秸秆“烧”出绿色能源◎本报记者 洪敬谱 通讯员 李浩明 陈伟健“三夏”...
浙江大学:陪跑创业校友 助推“... 原标题:浙江大学:陪跑创业校友 助推“双湾”联动◎本报记者 江 耘“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给公...
亲身经历的感动故事有吗? 亲身经历的感动故事有吗?这是几周前的一个早上,因为前一天我和一位同学发生了矛盾,因此心里不太开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