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新京报调查报道《罐车运输乱象调查》显示,罐车运输行业存在食品类液体和化工类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的情况,有的罐车运完了煤制油,再装运食用油。
据新闻晨报报道,7月6日,中储粮集团发文表示:针对近日媒体关于罐车运输油罐混用的报道,中储粮集团公司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在7月2日要求下属油脂公司开展排查的基础上,从7月5日开始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专项大排查。7月9日,河北廊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回应称,目前该事件由三河市政府正在调查中,后者会公布最终调查结果。
羊城晚报:油罐不可混用是基本常识
运输食用油和煤制油的油罐不可混用,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油罐混用,很可能造成硫化物等成分融入食用油,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显性威胁。因此使用专用罐车运输、清洗罐体成为一种规则和伦理。2014年6月实施的《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亦提及运输散装食用植物油应使用专用车辆。但规则之下,却被媒体曝光了混乱无序、丧失底线的一面,实在令人惊愕、愤怒。涉及食品安全,兹事体大,一天都不可耽搁。
人民日报:怎敢成为“公开的秘密”
更刺痛公众神经的是,有罐车司机透露,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已是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乱象已持续一段时间;这么做的并非个案,在行业内习以为常。食品安全法明确,“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如若如所言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置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何地?置法律的威严和公正于何地!
工人日报:监管部门的责任层层失守
化工品与食用油混罐运输一路“绿灯”,暴露出运输方、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及监管部门的层层责任失守问题。上游食品生产企业在检查运输车辆的罐体时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根本就不检查;下游食品加工企业对运来的食品或原料不认真查验,或查验的指标较少;运输方为了节省洗罐成本,把食品安全抛之脑后,与上下游企业心照不宣,踢“默契球”;监管部门则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央视网:草台班子会要了消费者的命
一切不合理的商业行为背后都有经济利益作祟。对于运输方来说,最终还是钱的问题,不少罐车在换货运输过程中不清洗罐体,为的是可以省下数百元的清洗费用,成本下来了竞争力上去了,别的运输车辆只有跟着“卷”。但对于食用液体出入库的管理方,尤其是中字头这样的接收方,坚称“不验罐是因为没办法分辨”,则完全令人咋舌。相信这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无德、无责任心导致助纣为虐。舞台上的草台班子,无非演出效果差一点,出不了大事,这样的草台班子会要了消费者的命。
大众新闻:源头管控严防“祸从口入”
食品安全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是食品企业,要聚焦源头管控,在“产”上下功夫。打铁还得自身硬,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严防、严控、严管食品安全风险,不断强化主体责任,坚持一流标准,加强全产业链条的质量管控,将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人,明晰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此外,建立良好的监管环境,健全完善投诉举报奖励制度,鼓励消费者进行社会监督,构建群防群治、共治共享的食品安全治理环境。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版权声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我市小将斩获3金1银
下一篇:成都市纪委监委通报:1人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