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那会儿,我认识一位老中医孔少华,家里有个病啊灾的,都去他那儿挂号。他看病地点不固定,在大钟寺的时候比较多,老人家有个酒糟鼻子,红红的,一搭脉就随意地聊天,左顾右盼地说、天南海北地扯,什么卫星上天、红旗落地,逮住谁、跟谁聊,最后拿起笔来,刷刷刷写了个方子,照方抓药就行了,然后是下一个。
在老人家后面,站着一群人,有他的助手以及实习生,全都很专著很紧张的样子,全程跟踪、什么都记,尤其是药方,原来他们在做医案,或者是现场学习,有的还发问,孔大夫简明扼要地答着。比如说,为什么某某中药的剂量比古方多了?那是因为现在的药材不行,哪怕同仁堂自己种的,也比不上民国那会儿的质量。
所以说,很多的古方都有这个问题:一是人的体质变了,生物钟不一样了;二是药材不同了,所谓因人施救,剂量放多少,如何搭配,就全靠医生的功力了,包治百病的仙方是没有的。
那些年,我们家人真没少找他看病,药熬好以后,就这么喝着喝着,不仅病好了,还把身体捎带着,也给你调了,这是我的亲身经历,确实很神。介绍我去的朋友,与孔家两辈子的交往,说他还不算太厉害,他的父亲叫孔伯华,名冠京华,是民国的四大名医之一,我这才知道,原来是家传的绝学,绝对是有传承的。
要说中国古代四大名医。恐怕是家喻户晓:扁鹊、华佗、李时珍、孙思邈,但民国的这四位是怎么回事儿呢?这要源于一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