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东滩有望成为上海首个世界遗产。
据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钮栋梁介绍,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共包含11处栖息地,上海和山东各1处、河北5处、辽宁4处。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是二期最南端的遗产点。
2023年,保护区迎来世界自然遗产的咨询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专家组的实地考察评估,各方面进展较为顺利。目前,申遗工作来到最后一关——计划于今夏举行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将接受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审议,最终决定是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关键1%”指标稳定增长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遗成功,江苏盐城的两处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此后,我国继续开展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将黄(渤)海区域更多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各方努力下,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对一片湿地来说,候鸟越多,生态就越好。为了更精准规范地描述、评估两者间的关联,《湿地公约》引入这样一条评价标准:“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这项‘1%’的基本含义不难理解——比如说全球现有约1.5万只白头鹤,而我们在东滩保护区监测统计到超过150只,这一物种当年就可以记入崇明的‘1%’名列。”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生态修复科工作人员高子靖表示,这项“1%”已成为衡量东滩湿地在全球候鸟保护领域重要程度的最关键指标之一。
2012年,崇明东滩记录到罗纹鸭、白头鹤、黑尾塍鹬、白腰杓鹬、红颈滨鹬、环颈鸻、蒙古沙鸻7个物种的数量均已达到或超过全球种群数量的1%,达成2010年上海市政府在《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年)》中订立的目标;2022年,《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发布,将“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作为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评价指标。“关键1%”逐渐成为各界了解、评判东滩湿地“含金量”的核心线索。
“2023年,崇明东滩拥有的‘1%’总数已达到12种。”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吴巍透露,经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水鸟种群评估》比对,白头鹤、黑嘴鸥、黑脸琵鹭、罗纹鸭、斑嘴鸭、大杓鹬、黑尾塍鹬、普通燕鸥、翘鼻麻鸭、小天鹅、花脸鸭和红颈滨鹬12种水鸟的数量均已达到或超过全球总量的1%。
钮栋梁介绍,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来看,位于黄海生态区南缘的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恰好位于中间节点,是候鸟南来北往途中至关重要的“服务区”和“加油站”。“1%”物种数的持续增长,意味着更多候鸟因崇明东滩而受益,标志着其生态价值进一步释放,影响力加快向全世界辐射。
鸟类环志工作持续推进
自3月25日开始,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迎来春季鸟类环志期,目前的成绩是5只大滨鹬。高子靖介绍,预计4月以后,会迎来鸻鹬类候鸟过境的高峰期,届时每天可以完成数十只候鸟环志工作。
据了解,崇明鸟类环志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从2002年起,每年春秋两季都会进行较系统的环志工作。截至目前,崇明东滩共环志鸻鹬类水鸟约60种,总数超过5万只,以大滨鹬、长趾滨鹬和黑腹滨鹬等为最多。
崇明东滩保护区的环志方案是左胫金属环,右胫上黑下白塑料旗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由崇明东滩环志的鸟儿在整个亚太候鸟迁徙路线沿线地区被观鸟爱好者、科研机构等捕获并报告。仅2024年1月,崇明东滩保护区就收到5种6只次水鸟的目击回收记录,分别回收于中国广东省、海南省和菲律宾邦萨摩洛穆斯林自治区。崇明东滩环志护鸟的影响力,也逐渐走向世界。
得益于生态修复工作的持续推进,崇明东滩保护区工作人员记录到的候鸟种类和种群规模均有显著增长。吴巍介绍,目前保护区内共有300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到19种,国家二级达到59种。据统计,2023年度在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共记录到各类水鸟99种307408只次,雁鸭类候鸟种群增长尤为明显。
作者:史博臻
文:史博臻 图:受访者供图 编辑:傅璐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